中国“海洋观”意义不寻常

来源:国际在线   发布时间:2015-05-20 16:02:43 

中国总理李克强即将开始其任内的第三次欧洲之旅。除了经贸合作的重头戏,李总理本次行程的一大亮点将是在希腊出席“中希海洋合作论坛”并发表演讲,全面阐述中国“海洋观”。

什么是“海洋观”?中国的“海洋观”又有哪些内容?实际上,“海洋观”是对一系列与海洋有关问题的基本观点。而它一旦被赋予了国家属性,就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代表着一个国家对其自身发展与海洋关系的认识,以及对维护海洋权益的看法。

回顾历史,无论是汉武帝开辟海上丝绸之路,还是盛唐时的“通夷海道”联结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抑或是明初郑和“七下西洋”,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从未停止过与海洋的互动。即便是在遭受列强欺辱的时期,许多影响中国命运的事件也都与海洋有关。孙中山先生曾说过,“自世界大势变迁,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可谓深刻至极。

伴随着中国自身的快速壮大与国际格局的持续变化,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机遇期。建设海洋强国、从战略角度思考中国与海洋的关系,不仅是中国实现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抓手,也体现出中国应对国际变化的新思路。与此同时,中国周边一些海上邻国却在侵害中国海洋权益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对中国发展以及地区安全稳定形成严重威胁。在此背景下,中国亟需提出系统、详细、适应新时期的“海洋观”,并且需要得到国际社会充分的理解和肯定。

李克强总理此次在希腊全面阐述中国“海洋观”,可谓意义重大。首先,古希腊文明称得上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海洋文明,且欧洲文明与权力中心的转移无一不与海洋实力的变化消长有关。因此,对于海洋权益的重要性,没有人比欧洲人理解得更深刻。不过,中国要表明的是一种与历史传统不同的新观念,那就是中国的海洋强国之路是和平发展之路,遵循互利共赢的理念。这一新型的“海洋观”,有利于消除外界对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疑虑和猜忌。

其次,借国际平台阐述“海洋观”,表明中国开始在海洋争端上注重软实力的作用。中国虽不惧怕他国在海洋权益方面的挑衅,但通过“硬”手段解决问题既无益于地区稳定,也无法彻底消除隐患。只有用硬实力打击破坏行为、用软实力提升海洋话语权,使软硬实力相辅相成,才能让世界上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国对于维护海洋权益的决心以及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议的努力。

最后,让世界了解中国“海洋观”,也有助于国人的“海洋文化”教育。发展海洋战略、维护海洋权益不仅仅是政府的职责,更需要国民通过海洋文化的发展产生出的内生动力,而中国的海洋文化长期以来实际上处于空白。如果能借助“海洋观”在世界上的传播使中国海洋文化得到进一步充实和发展,可谓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兰旻 文章来源于《世界新闻报》)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