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现代渔业建设

来源:李健华   发布时间:2015-05-21 03:18:12 
中国是世界渔业文明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渔业发展最快、成就最为辉煌的时期。30年间,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坚持“以养殖为主”的发展方针,中国渔业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经过艰苦奋斗和努力建设,形成了全球最大的水产品生产、加工、贸易体系。渔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对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十年渔业发展的成就和启示
渔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中最早实行市场化改革的产业和领域。在改革开放初期,渔业就突破人民公社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禁锢,放开生产经营体制和水产品流通体制,实行市场调节,并且从国情出发改变渔业资源开发方式,确立了渔业新的发展方向,产业结构得到重大调整,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渔业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一)在农业农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提升,为保障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30年来,全国水产养殖面积由282.3万公顷增加到574.5万公顷,渔业劳动力由不到300万人增长到1300多万人,渔业人口由394万增加到2111万,面积翻一番,渔业劳动力增长1000多万,渔业人口翻两番,渔业产值达到4457.5亿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1.6%上升到2007年的10%左右,渔民人均收入达到6937元,比1978年增长75倍。渔业的快速发展,为农村劳动力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2007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4747万吨,是1978年的10余倍,水产品人均占有量达到36公斤,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6倍,水产蛋白消费占我国动物蛋白消费的1/3,水产品成为重要的优质动物蛋白来源。30年间,通过发展生产、搞活流通,我们不仅较快地解决了城乡居民“吃鱼难”问题,还保持了国内水产品市场的长期稳定繁荣。多年来,城乡市场水产品供给充足,品种丰富、价格平稳,成为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一个重要产业。
(二)成功实现了“以养殖为主”的转变,改变了中国渔业发展方式。历史上,世界渔业以海洋捕捞业为主。虽然我国水产养殖史有两三千年,也始终处在次要地位,1978年,水产养殖产量只占总产量的26%,海洋捕捞占70%以上。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即把发展水产养殖放在突出的位置,确立了“以养殖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改变传统的以捕捞为主的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实现了渔业发展从“以捕为主”到“以养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开辟了我国渔业发展的广阔空间。这对合理开发水域资源,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优化农业结构,保障水产品有效供给,具有重大的意义。从1988年起,我国水产养殖产量首次超过捕捞产量,到2007年,养殖水产品3278万吨,占总产量的比重高达69%,占世界水产养殖产量约70%,对世界渔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14年前曾著《谁来养活中国》的美国生态经济学家来斯特·布朗,对中国水产养殖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中国的淡水养殖和计划生育是中国对世界的两大贡献。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对海洋捕捞实行零增长、负增长的目标控制,不断加强渔政管理工作,大力开展资源增殖放流,实施休渔禁渔制度,为中国渔业最终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
(三)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加速,现代产业体系日趋完善。30年来,渔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产业化水平大幅提高,产业形态明显升级,渔业综合生产力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特别是近十年,渔港等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截至2007年,经我部公布确认的渔港有1177个,其中,国家投资建设的中心渔港有47个,一级渔港78个,内陆重点渔港25个。近海安全救助通信网已覆盖全国沿海,全国渔政指挥系统已经投入使用,渔业信息化程度大大提高,注册的渔政执法船艇达705艘,巡航执法能力显著提升。水产原种良种体系建设成效明显,目前全国有16000多家原良种场,增长了4倍多。养殖集约化程度显著提高,工厂化养殖、深水网箱养殖已成规模,优势品种区域布局已经形成。30年前,水产加工是一个薄弱环节和瓶颈,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推动下迅速发展,到2007年,全国有各类水产加工企业近9800家,加工能力达到2124万吨/年。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的水产品加工能力和水平已跃居世界前列,是我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外向型渔业发展迅猛,参与世界渔业资源开发和市场竞争的能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为中国渔业发展融入世界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30年前,中国渔业与世界渔业关联度很低,水产品国际贸易只有一年三四千万美元的规模。30年来,我们发挥比较优势,外向型渔业得以迅猛发展,水产品出口从2002年开始居世界首位,出口额46.9亿美元,成为水产品国际贸易的主要国家。到2007年,达到97.4亿美元,30年增长了30多倍,在国际水产品贸易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的远洋渔业在改革开放中起步,实现零的突破,到2007年发展到远洋渔船1500艘,年捕捞量100万吨以上,作业范围有30多个国家海域以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三大洋公海,形成了全球的销售网络,迈入了世界主要远洋渔业国家之列,成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方面军。
改革开放的30年,渔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30年的成功实践,也带给我们一些重要的启示:
———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走中国特色的渔业发展道路。30年来,我国渔业最大的成功在于较早实行市场化改革,同时确立了“以养殖为主”的正确发展方针,使得发展的激励巨大,且方向明确,使广大群众发展渔业生产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使沉睡千年的内陆水域、浅海滩涂、低洼荒地等适宜养殖的资源得到开发利用。在发展过程中,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引导生产结构优化,促进水产养殖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使之在广大农村从一个副业发展成为一个重要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仍然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不断破解难题,不断为渔业发展注入动力和活力。
———要坚持在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加强对渔业的政策扶持和保护。改革开放以来,市场机制对渔业发展确实起到了基础性的推动作用,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渔业的支持和保护也从未中断。正是通过公共财政不断加大投入,使得渔业的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今天有了重大改观,支撑了产业的快速发展。渔业虽然市场化程度高,但其仍属弱质产业,仍具有农业的特质,应当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和保护力力度。
———要坚持资源开发利用与养护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渔民多、渔船多、资源相对有限是我们的国情,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是我国渔业发展必须处理好的首要问题。近二三十年,在促进渔业发展的同时,中央和地方先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资源养护制度和措施,渔业资源养护和环境修复工作不断加强,初步缓解了我国渔业资源衰退的趋势,取得了一定效果。渔业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关系渔业可持续发展,关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尽管难度很大,任务艰巨,但必须妥善处理好。
———要坚持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渔业发展空间。改革开放提高了我国渔业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拓展了发展空间,使我们在经营观念、管理方式、技术装备等方面逐步与国际接轨,较快提升了产业整体素质。实践充分证明,必须通过“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才能拓展发展空间,并在发展中提高我国渔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30年渔业改革发展取得的一切成就,归根结底,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适应渔业发展要求的方针政策,不断改革创新,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渔业发展道路。这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今后要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创新。
当前渔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30年渔业改革发展的成就显著,催人奋进。但是,当前渔业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一些矛盾和问题十分突出,问题可归纳为渔业安全问题和渔民权益问题。
首先是渔业安全问题。包括三个方面或称为三大安全问题:一是渔业生态安全问题。目前我国水生生物资源衰退的趋势尚未有扭转,水域环境恶化还在加剧,捕捞强度过大的问题还没得到根本解决。这不仅严重制约渔业经济发展,也对国家生态安全构成威胁。控制捕捞强度要更为严格,资源养护和环境修复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对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二是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在水产品数量问题解决以后,近年来,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增多,和其他食品安全问题一样日益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成为影响水产品生产、销售和出口的重要因素。这是我国渔业特别是水产养殖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全面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加强水产品质量监测监管体系建设的任务艰巨而紧迫。三是渔业生产安全问题。渔业是高风险产业,受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大,渔船水上作业生产安全和渔业防灾减灾任务都十分艰巨。仅今年登陆和影响我国沿海的台风目前就达11个,其中,台风“浣熊”、“黑格比”给我国渔业造成了重大损失。此外,由于海洋制度变革以及各国对海洋资源争夺的加剧,近年我国涉外渔业事件增多。这类安全问题常常给渔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对维护社会安定和外交大局都有不利影响。
其次是渔民权益维护问题。近些年来,随着工程建设、城市开发、滩涂围垦、海域招标拍卖等现象逐年增多,大量的海域、滩涂被填被占,渔业发展空间不断受到挤压,渔民“失水”、“失海”却得不到合理补偿的现象日益突出,这个问题在许多地方还没有得应有的重视。加之渔民组织化程度低,也制约了渔民应对市场和自然风险以及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渔业安全问题和渔民权益维护等问题,是在我国特定社会经济发展阶段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有的是历史问题的积累,有的是发展中的新问题,只要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有力措施,我认为应该而且能够在发展中逐步加以解决。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正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渔业改革和发展面临新的重大历史机遇:一是中央“三农”方针政策为渔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宏观环境。进入新世纪,我们党将“三农”工作放到了空前重要的地位,做出了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的重要判断,提出对农业实施“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对“三农”支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不久前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新历史时期农业改革发展做出了重大的战略部署。具体明确了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进程中,要推进水产健康养殖,扶持和壮大远洋渔业;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加大增殖放流力度。中央的“三农”政策使渔业发展的环境更优,条件更好,目标更明确。
二是保障食物安全为渔业发展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随着我国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对水产品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当前,在世界范围内海洋渔业资源呈衰退趋势,未来水产品消费增长主要依赖养殖产品补充。我国有42亿亩大陆架渔场和2.6亿亩内陆水域滩涂,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发展渔业生产特别是健康水产养殖业,是开拓新的农业资源,走“水陆并进”道路增加食物总量的重要举措。特别是水产养殖具有饲料转换率高的优势,在未来大粮食安全体系的构建中可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三是生态文明建设为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渔业资源环境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水生生态为主体的水域生态系统在维系自然界物质循环、净化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以及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产业特点决定了渔业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及循环经济发展中将大有可为。2006年,国务院颁布《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将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纳入国家生态安全建设中总体部署,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明确提出,要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加大增殖放流力度。这将对促进各级政府和渔业部门加快转变观念,创新管理方式,增加财政投入,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渔业创造更好的条件。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现代渔业建设
我国渔业正处在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的重要时期。如何巩固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取得的成就,并在30年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确保渔业从现在到2020年以至更长的时间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保持水产品有效供给和渔民增收,实现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发展目标,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为此,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继续坚持“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把渔业作为“蓝色农业”予以重视,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全面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加大增殖放流力度,扶持和壮大远洋渔业,发挥渔业在提供食物有效供给、保障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农村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构建生态安全、质量安全、生产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未来一个时期,应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以发展水产健康养殖为重点,促进渔业新的发展。以健康养殖为主,这是发展的新要求,是发展方式的转变。由于各种条件的变化,今后水产养殖业要走挖潜改造增产为主、适当扩大外延面积为辅的道路。要切实做好水产养殖布局规划,重点引导和推动池塘养殖环境修复,加强科技创新和推广工作,推进生态健康养殖,加强病害监测和防治,严格投入品管理。根据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应考虑将水产养殖业分为大众产品生产(主要指供给城乡居民消费的大宗水产品)、名优珍产品生产(如海参、鲍鱼等)、出口优势产品生产和都市渔业(主要是指依拓水产养殖而发展的观赏和休闲观光渔业)四个产业分支,以加强对水产养殖业分类指导,进一步推进产业化经营和区域化布局。按照优势水产品区域布局,确定重点发展的主导品种,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水产养殖出口示范基地或加工出口园区,保持我国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捕捞业应继续严格控制总量,调整结构,转产转业,推进节能减排降耗。远洋渔业按两个轮子一起转的思路,加大对远洋渔船更新改造的政策扶持,在稳定过洋性渔业的同时,努力开拓大洋性渔业,尽快起动南极生物资源开发,力争早日突破。
二、大力推进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环境修复事业,为渔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全面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以渔业资源保护与增殖、生物多样性与濒危物种保护、水域生态保护与修复为重点,全面推进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环境修复事业。要按中央“加大增殖放流力度”的要求,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扩大放流规模。积极争取设立全国性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节日,以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关注和参与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生态建设事业。坚持和完善休渔禁渔制度,大力推进海洋牧场建设。要通过休渔禁渔、增殖放流、建设海洋牧场等措施,为我国捕捞业的生存发展改善条件。要加强水产自然保护区和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努力提高渔业水域污染事故的反应速度和应急能力,逐步完善涉渔工程建设项目水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要力争通过以上措施,使我国渔业资源养护和环境修复的能力逐步提高,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渔业创造条件。
三、加强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建设,提高渔业安全发展水平。构建平安渔业是现代渔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渔业安全突发事故事件主要包括:渔船水上安全事故、涉外渔业事件和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这类事故事件一般具有突发性和后果的严重性。加强对各种突发事故事件的分类研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减少渔业安全事故事件的发生和渔民生命财产的损失,是渔业和谐发展的需要,是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需要,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按照最近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渔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
要求,各级要加大渔港、通信、救助等渔业安全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投资,根据极端灾害性天气增多的实际情况,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切实增强渔业防灾减灾能力。针对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要加强培训,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强化渔业安全的监督和管理,狠抓责任制落实,强化安全生产、涉外事件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落实责任追究制度,预防减少各类突发性事件的发生,提高应对各种突发性事件的能力。
四、稳定和完善渔业经营制度,在城乡统筹中维护好广大渔民的根本利益。各级党委政府要像重视农民“失地”那样重视渔民的“失海”、“失水”。渔民是农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按科学发展观,完善让农民、渔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体制机制,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渔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国的《物权法》对渔业捕捞权、养殖权作了法律的规定,当前,要加快制订水域滩涂养殖规划,建立和完善与《物权法》相适应的渔业基本经营制度,积极推进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捕捞权和养殖权制度,有效维护广大渔民的合法权益。要按照“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的总体要求,尽快建立健全渔业水域滩涂占用补偿制度。积极推进渔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发展,密切龙头企业与渔户农户的连接,提高渔民组织化程度。在城乡统筹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渔民纳入农民的范畴,在低保、政策性保险等方面予以统筹考虑。渔业是个高风险产业,应大力推进政策性渔业保险,增加财政补贴,争取通过几年的努力,让政策性保险的阳光照耀所有渔民。随着休渔禁渔制度普遍而长期稳定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广大渔民对保护资源和生态的贡献,在休渔禁渔期间应给参加休渔禁渔的渔民发放最低生活补助,以保护渔民参加休渔禁渔、保护资源的积极性。
五、继续加大投入,加强公共财政对渔业的支持保护。渔业在农业中最早实行市场化改革,但就渔业整体而言仍是高风险的弱质产业。当前,我国渔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基本都是公共性和社会性的问题,如化解渔业三大安全问题,维护渔民权益问题,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和发展壮大远洋渔业,等等,都需要强化国家的政策扶持,需要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特别是水产养殖,是我国渔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也是未来保障水产品增产的主要来源,但目前各级财政对水产养殖业支持太小,所占资金比例过低。建议在养殖水域环境修复、水产原良种体系和病害防治体系建设等方面,大幅提高投资和补贴水平。只有不断加强对渔业的支持和保护,多做打基础、增后劲、管长远的工作,才能保持渔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确保我国水产品的安全有效供给,实现渔民、农民的持续增收,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我国渔业的新发展。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