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边到餐桌,习惯了渔船采捕和加工厂里标准化生产的大连水产企业“上岸”开餐饮店的确开启了大连餐饮业的新思路。但对于靠海吃海的大连人来说,大连的餐饮,似乎早就与渔船有着撇不清的联系。
“20多年前,我家的亲戚就在付家庄附近开了一家小饭店,”38岁的崔文其清楚地记得,那时的饭店甚至没有什么名字,就叫做“海鲜饭店”,但不到70平方米的小饭店却挺火爆,“原因就是亲戚家当时有条小渔船,经常会打些新鲜的鱼和海鲜回来,”附近的邻居们都知道这家饭店有条“自家渔船”,新鲜的海鲜每每都会得到食客们的啧啧称赞。
海鲜,永远是大连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材。相比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大连人往往会把海鲜当做炫耀家乡大连的资本,“我们的海鲜肥美、口感绝佳”,这常常是大连人挂在口头上的自豪,也正因如此,除了日常的居家饮食之外,每每朋友聚会或者宴请外地友人,大连海鲜也自是必上的“硬菜”。时至今日,大连仍有很多看似并不起眼的小饭店,以拥有“自家渔船”而广受青睐,或者,如渔人码头、小平岛、旅顺盐场、柏岚子等靠近渔港的区域,都已经形成自成气候的海鲜聚集区。而但凡是有“自家渔船”的小店或者临近渔港有海鲜采购资源优势的饭店,也都经营得风生水起。以至于有些大型酒店也开始打起了“自家渔船”,“天天海鲜直采”这样的宣传语。
“其实,大连餐饮业的这种‘渔船’现象,是与大连特殊的地理位置相关的,”大连美食文化协会会长于滨向记者表示,大连人习惯了吃鲜活的海鲜,因此对海鲜餐饮的消费当中,“活、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价标准,这也使得大家对于“渔船”概念青睐有加,但即便是真的有渔船,其实也很难保证每天都有新鲜的海鲜供应。但事实上,随着近年来近海渔业资源的枯竭,其实“自家渔船”已经很难保证酒店稳定的海鲜需求了,从这个角度上说,不少饭店的“自家渔船”,其实只是一个噱头而已。而如今,全球采购的海鲜资源,已经成为大连人餐桌上的主要食材,这其实是需要专业的水产企业来完成的角色。 记者孙霞
为什么现在“上岸”?
3
对于销售额数千万甚至数以亿计的水产加工企业来说,开一家小小的餐饮店的盈利可能并不值得一提—这可能是很多人听说水产企业“上岸”开餐厅之后的一致反应。的确,在一个并不熟悉的领域,做一个盈利可能并不及主业的行业,在很多人也会担心其是否能够走得更远。
“我们的第一家渔家傲做的是一家高端门店,”汪善龙告诉记者,由于金枪鱼本身是高端食材,价格不菲,因此这家店的人均消费起初大约在1000-1500元左右,“店里只有四个包间,基本上每天都是满的,”汪善龙说,但去年以来,受到中央相关政策影响,高端餐饮普遍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渔家傲也不例外,“但我们及时调整了人均消费标准,现在大概只有以前的一半价位,大约在人均400-700元上下,”汪善龙向记者透露,这种调整很见成效,现在包间的上座率也比较高。“有了这个前车之鉴,未来我们再开的分店,会适当降低定位,将客层定位于更多普通人群。”
“选择现在进入餐饮经营的领域,其实是一些企业完善产业链条的需求,”大连美食文化协会常务副会长于滨向记者表示,跟很多专业餐饮企业的视野不同,水产企业介入餐厅经营,其掌控终端渠道的诉求大于盈利的诉求,而相对而言,餐饮渠道面向的受众面广,其品牌推广的作用也更明显……查看全文:http://www.shuichan.cc/news_view-178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