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霁霖: 艰辛探索 创新致远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雷霁霖是新中国建立后成长起来的一位海水鱼类科学家。他以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为己任,始终站在海洋水产科研的前列,在海水鱼类增养殖研究领域,锲而不舍地辛勤耕耘了四十多年;他以惊人的勇气和毅力,排除各种困难,对22种中外海水经济鱼类的胚胎学、繁殖生物学、实验生态学和增养殖学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成果,为我国海水鱼类增养殖理论的建树和生产实践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海洋生物资源衰退,大力发展人工养殖的新时期,他先后推出了多年的研究成果,将鲆、鱼屯 、鲻、石首鱼等科的8种经济鱼类,推向生产一线。雷霁霖为我国海水鱼类的工厂化育苗、工厂化养殖、新品种引进、养殖产业化和商品化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贡献,是我国海水鱼类养殖学科和产业发展的一位务实、创新的带头人。
扎实的基础理论,深厚的专业功底
1954年雷霁霖考入山东大学生物系动物胚胎学专业,师从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弟周、叶毓芬等教授,学习海洋动物胚胎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打好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并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培育了自身对海洋动物胚胎学的科研能力,从而确立了他以后的学术发展方向。1957年,他获得了一次难得的实践机会,参加了中苏合作渤海湾鱼卵仔鱼的调查项目。期间应用所学知识,完成了20佘种海产鱼类胚胎发育图谱,同时对多种经济鱼类的仔稚鱼进行了人工培育实验,积累了丰富的海产鱼类个体发育资料和培育方法,为以后我国广泛开展经济鱼类胚胎学研究和人工苗种的生产奠定了重要基础.
深入探索,奠基海水鱼类工厂化育苗
雷霁霖从早期的鱼类育苗实践中认识到,我国北方沿海的气候和水文特征是冬、春季水温偏低,夏季偏高,年温差较大,不利于全年开展人工苗种生产。他因此提出要走可控性强、全程式的工厂化育苗道路,作为我国北方沿海鱼类育苗的发展方向。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初,我国的海水鱼类人工育苗尚处于起步阶段,他从早期工厂化育苗的大量研究中发现:鱼类早期发育阶段,死亡率特别高,是与人工投喂的动物饵料(包括牡蛎幼体、轮虫和卤虫等)中缺乏某种必需营养物质(高度不饱和脂肪酸)有关。因此,他率先应用小球藻和鱼油强化轮虫和卤虫,有效地提高了这些动物饵料的营养价值,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育苗的成活率。至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牙鲆、真鲷、黑鲷育苗年单位产量由原来的数万尾提高到30万尾以上;河鱼屯和黄姑鱼等的年单位育苗产量达到50万尾以上的规模化生产水平。自此以后,动物饵料的“营养强化”便成为海水鱼类工厂化育苗的重要工艺而被确定下来,全程式工厂化育苗系统工艺由此架构完。雷霁霖和他的同事们,用自己的科学实践提高了我国海水鱼类工厂化育苗的整体技术和工艺水平。
营造试验平台,促进鱼类养殖科研发展
“功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雷霁霖做科研工作的一句座右铭。他一贯重视培养自己动手创造实验条件的能力,自愿牺牲个人利益,不辞辛劳投身基地建设,为科研工作努力营造试验平台。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他就和课题组成员一起在日照石臼所,建成当时堪称亚洲最大的海水鱼类养殖试验基地,同年建成国内第一座室外大型梭鱼生态繁育池(面积26亩),最早在模拟天然的人工生态条件下,获得梭鱼自然产卵、受精、育苗的成功记录,开辟了我国海产鱼类生态系育苗的理论与技术.同时在此基地上,最早实施了莫桑比克罗非鱼的海水驯化试验。20世纪80年代初,在胶南鱼类试验基地进行了黑鲷与尼罗罗非鱼的土池混养试验,获得了海水池塘鱼类混养亩产达800公斤的高产记录,成为当时海淡水鱼类混养高产的一个成功范例。
不断推动名贵品种产业化的新突破
鱼屯科鱼类是海洋中十分引人注目的有毒鱼类,因其肉味特别鲜美,“河鱼屯毒素”的药用价值很高而且价格十分昂贵,所以深受中国和日本人民的青睐,自古以来两国民间就将其奉为“鱼中之王”,并一直流传着"拼死吃河鱼屯"的典故。雷霁霖十分关注日本河鱼屯鱼的市场和养殖动向,同时推测我国也有巨大的养殖潜力和消费前景。在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他连续在胶南和青岛两地取得了假晴东方鱼屯和红鳍东方鱼屯人工育苗研究的重大突破,开创了我国北方河鱼屯网箱和池塘养殖的新产业。现在,我国的河鱼屯 育苗与养殖产量逐年递增,已经成为北方沿海一项重要的海水养殖产业和出口商品,活鱼直销日本市场,出口势头强劲。与此同时,他还根据国内外市场和产业发展需要,不断扩大其他重要经济鱼类,如真鲷、黑鲷、牙鲆等鱼类的增养殖研究,并一路领先获得重大突破,使这些名贵品种的养殖产业得到高速发展,成为我国当前南北方网箱和工厂化养殖的主要品种而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发展海洋农牧化理论,积极促进国际合作
雷霁霖既是我国“海洋农牧化”理论的“支持者”,也是执着的“实践者”之一。20世纪50年代末,他在中苏合作调查中,为渤海的鱼类增殖放流积累了大量形态学、胚胎学和生态学等领域的基础资料。80年代初率先在国内进行了真鲷、牙鲆、河鱼屯等鱼类的工厂化育苗和大规模增殖放流试验.80年代末任中日合作"北戴河水产增殖中心实验站筹委会"顾问期间,为争取日方7.5亿日元无偿援助,建成中心实验站做出了重要贡献;90年代初,又单独争取到日本海外渔业协力财团4.5亿日元的无偿援助,建成中日合作"青岛小麦岛真鲷增殖项目"基地。在担任中日合作中方首席专家期间 ,他与日方专家共同创造了"连贯式、高密度"真鲷工厂化育苗新系统、新工艺(深水内循环全程式育苗),连续3年苗种生产年均超过百万尾、平均单位立方米水体出苗量达1万尾、成活率超过60%的国际先进水平,显著地提高了我国海水鱼类工厂化育苗技术水平和海水养殖研究的国际地位。“八五”期间,他主持承担了国家重点攻关项目"渤海主要经济鱼类、梭子蟹、海蜇增养殖技术研究",连续4年放流真鲷苗 97.7万尾,1991 — 1993年标志鱼的平均回捕率达到6.8‰的国际先进水平,开创了我国大规模增殖放流海水鱼类人工苗的先河,首先在国内建立起“真鲷苗种生产一中间培育—标志放流—跟踪回捕”这一样板式的鱼类增殖放流系统工程。该项成果于1996年获国家“八五”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励证书(第一名)和1997年“渤海渔业增养殖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名)。
创新鱼类繁养殖的战略与策略,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
雷霁霖从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水产养殖是高耗能产业",因此他特别重视节能降耗和环保型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他从上世纪 60 年代开始就陆续提邮了"节能越冬"、"工厂余热利用"和“地热开发”等理念。每当开发新养殖品种时,他总是首先详细分析该鱼种的生物学、生态学和地理分布特征,给合国情特点,适当时做出“节能养殖”方案。他先后提出了“工厂化育苗”、“深井海水育苗”、“工厂化养殖”等鱼类繁、养殖的战略与策略,并始终贯穿于自身的科研实践活动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精心选择良种,成功实现大菱鲆引进和养殖产业化
雷雯霖总结了多年的科研实践和分析了我国沿海自然条件后,得出了这样一条重要的结论:“开发海飞鱼类养殖的首要任务在于选择适养良种,并真正落实到适养地区形成产业”。为了解决我国北方地区适养良种少、规模化养殖长期上不去的难题,他不辞劳苦,四处寻找适应低温的良种。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他就把选择良种的目光由国内转向国外。当他全面分析了欧、亚鱼类区系和地理分布特征之后,确认我国北方沿海属于北温带范围,与欧洲大菱鲆养殖区的自然条件很相似,所以应当尽快走出单纯养殖温水性鱼类的误区,大力发展冷水性和冷温性鱼类养殖。于是他坚定地提出了“跨洋引种”和“走冷温型良种养殖之路”的口号,并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欧洲大菱鲆的引进,就是在他的这一思想指导下克服了重重困难后实现的。
雷霁霖带领课题组成员一起,依靠自身的勇气和毅力,闯过了技术上和条件上的一道道难关,突破了亲鱼的强化培育、探明了产卵节律,应用光、温控制等关键技术促使亲鱼分批成熟、多批采卵,在年周期内实现了连续多茬育苗,获得年单位育苗产量超过百万尾、平均育苗成活率达17%,育苗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一优异成果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肯定.为了加速实现大菱鲆养殖产业化,由他首创的“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应运而生。这一养鱼模式,摆脱了传统思路,遵从国情实际和经济基础,融人现代科技,使大菱鲆的工厂化养殖如虎添翼,获得迅猛发展。现在大菱鲆养殖区域已由原来的北方沿海向南方延伸,“南北接力”、“海陆接力”的理念正日益为南北方广大养殖业者所接受并付之实施。据最新统计数字表明:全国大菱鲆工厂化养殖面积已经超过160万平方米;国产苗总数2003年接近1500万尾;养殖年总产量已经超过6000吨;育苗、养殖和相关产业的年总产值超过了15亿元。这一新兴产业的崛起,在我国沿海产生了“大菱鲆效应”,迅速推动着我国海水养殖“第四次浪潮”的形成和发展,并将我国的海水鱼类工厂化育苗和养殖技术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而受到世人瞩目。业界人士称:大菱鲆是当代最成功、效果最好和幅射作用最强的海水鱼类引种工程。雷霁霖被称为:“中国大菱鲆之父”。大菱鱼的研究成果于200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名);由于成果的创新性强、产业化效果显著和经济效益巨大,又于2002年获得了美国杜邦科技创新奖(第一名)。雷霁霖还获得了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和“青岛市贡献突出人才奖”等多项荣誉称号。
创新思维活跃,求真务实讲奉献
雷霁霖善于运用科学发展观去作对比分析,扬长避短去解决研究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而表现出创新思维和学术思想活跃。由于他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强烈,求真务实作风突出,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和推进科研与生产的相结合,所以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欢迎。他一贯以“高瞻远瞩、艰辛探索、创新致远”的精神激励自己和教导学生;他既关心国家渔业宏观发展的大方向,也重视坚持微观研究不放松;对于海水经济鱼类的产业化开拓,更是积极热情、不遗佘力、勇往直前,甚至不顾个人安危,曾在工作岗位上晕倒过三次,抢救出院后又立即返回科研第一线。所以,从他的思想风格和已经取得的骄人业绩中,处处折射出“奉献自我、为科研倾注毕生心血”的人格魅力。
数十年来的科研生涯,雷霁霖不仅取得了真鲷、黑鲷、牙鲆等多种国产经济鱼类增养殖研究的重要成果,而且在我国海水鱼类养殖发展史上产生了较高的显示度和产业化的推动力。更令人注目的是,近年来,他在大菱鲆引进和产业化研究上创造了一个更加夺目的新亮点。由他辛勤培植起来的大菱鲆养殖产业,已经造就成为一项名扬中外的新兴养殖工业,这是他数十年不断技术创新的必然结果。正如他常说的一句话:“昨天学术上的点滴积累,就是今天和明天取得更大成功的基石”。
图1:雷霁霖
图2:雷霁霖在检查大菱鲆亲鱼的发育情况
图3:雷霁霖待Howell博士和West先生访问青岛
图4:2001年度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雷霁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