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是中国海洋旅游年,盘点2013年的中国旅游,“海洋旅游”是避不开的关键词。
春节期间,海洋旅游再次掀起高潮。大年初一,珠海长隆海洋王国全天入园人数超过3.5万人次;初三,深圳小梅沙海洋世界旅游景区当日入园游客达1.6万人次。
近日,“中国青年喜爱的海洋旅游目的地”推介活动投票结果在北京揭晓。经过网络投票、专家投票和大学生投票,最终厦门、北海、三亚、三沙等城市名列综合榜城市前10名。
在这些海滨城市,体验海洋旅游的游客纷至沓来。
旅游回归大众消费 转身向海
多年以大陆型观光产品为主的中国旅游正在走向海洋,海岛度假、邮轮旅游、海洋运动旅游、海洋文化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正引领当前及未来旅游市场需求。
2013年也是旅游市场发生诸多全局性、结构性变化的一年。
1月8日,2013年~2014年《旅游绿皮书》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发布会的信息表明,2012年我国滨海旅游业全年实现增加值6972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3.92%,占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33.89%;在增长率方面,海洋旅游年均增长率为18.56%,是海洋经济中增速最快的产业。而据1月17日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吴文学透露的最新数据,2013年我国旅游业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9475亿元,比上年增长14%。
这些数据一方面说明中国旅游市场正保持较快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也说明海洋旅游增速正超过大陆旅游,两类旅游产业之间的规模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另据统计,2012年,中国11个滨海省份的滨海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27.06%。整体来看,滨海旅游业在全国旅游经济格局中占据了约1/3的市场份额。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日前发布的《2013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也表明,多年以大陆型观光产品为主的中国旅游正在走向海洋,海岛度假、邮轮旅游、海洋运动旅游、海洋文化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正引领当前及未来旅游市场需求,海洋旅游产业链也将更加成熟。
2013年也是旅游市场发生诸多全局性、结构性变化的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秘书长金准在发布《旅游绿皮书》总报告时表示。2012年出境旅游的是月收入3000元到8000元的游客群体,说明旅游越来越大众化;随着《旅游法》的出台,迅速推动中国旅游进入散客时代;油轮旅游试验区、西沙群岛团队游、微旅游,各种各样的新业态走向台前。旅游消费在遭遇结构性变化的同时,正逐步回归到大众消费。
在大众消费的时代,在旅游转身向海的市场环境下,海洋旅游产品发生了哪些变化?海洋旅游产业又如何顺应和引导大众的消费需求?
产品空间立体发展 游客需求多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旅游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变化过程,人们最初在海滨,后发展到走进大海,再发展到潜入海底。
海洋旅游空间的变化,是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
中国海洋大学蔡勤禹教授曾主持过近代以来海洋开发与沿海城市社会变迁的研究项目。他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旅游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变化过程,人们最初在海滨享受阳光沙滩、弄海玩沙,观赏潮涨潮落;后发展到走进大海,在大海中搏击风浪,乘船漂游,坐艇戏浪,枕海而眠;再发展到潜入海底,窥探大海的神奇和美丽,亲海戏鱼,与海洋同呼吸。”
蔡勤禹教授的观点从空间上梳理了中国海洋旅游产品的立体化发展路径,也呈现出人们对于海洋旅游产品的多样化的需求。同时,人们对于海洋旅游产品的多元化需求,也呈现在对滨海游、海上游、远洋游、海底游每一个旅游空间内部的产品多样化需求上。
蔡勤禹说,如今滨海游由过去单一的洗海澡、日光浴等旅游方式向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日趋多样的方向发展,如体验海洋民俗和海洋文化等新兴旅游休闲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舟山嵊泗列岛的“渔家乐”、岱山县的“渔乡风情游”;青岛国际海洋节、中国海南岛欢乐节、舟山休渔节、沈家门渔港民俗大会、象山县“中国开渔节”、舟山国际沙雕节、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游客对于滨海游不再仅仅满足于头顶蓝天、面临碧海、耳听涛声、脚踩柔沙,而趋向于追求旅游的文化内涵、休闲情调。
海钓素有“海上高尔夫”之称。在沿海,辽宁长海县正着力打造国家级海钓基地;浙江嵊泗县构建了一座座海钓主题公园,成立了海钓俱乐部;山东长岛县在王家沟修建休闲度假村,推出海上垂钓特色旅游项目。“海洋垂钓的兴起,既可以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直面自我的乐趣,又可以在更深层次唤起人们对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的保护意识。”蔡勤禹说。与海钓同时兴起的海上旅游项目还有游艇、帆船运动等。
近年来,潜水运动发展迅速。海南西沙群岛、亚龙湾、三亚湾被国际潜水专家认为是南太平洋最适宜潜水的旅游胜地之一。与休闲潜水同样刚刚兴起的还有水下观光潜艇。目前,中国唯一的一艘水下全潜式观光潜艇落户三亚,让人们能遨游海底世界,置身珊瑚及海洋鱼群之中。
蔡勤禹认为,海洋旅游空间的变化,是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其变迁动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发展使人均收入增长,为出游提供了经济基础;闲暇时间的增加为人们出游提供了时间保证;旅游休闲观念的变化使人们将旅游作为了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旅游设施的建设使旅游更加便捷舒适;海洋多层次开发使海洋旅游有了更丰富的内容,为人们出游提供了更多选择。
体验经济到来 旅游产品寻求突破
海洋旅游尤其应该重视游客体验。这一方面是由于海洋旅游所依赖的风景资源共性大、差异性小,存在同质化竞争,容易导致旅游产品雷同、旅游目的地形象趋同。另一方面,我国沿海城市已经存在旅游产品雷同、开发粗放、竞争激烈的现状,尤其应注意扭转这种趋势。
蔡勤禹所说的旅游观念的变化,部分是指近年来人们逐渐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而是越来越注重旅游过程中的体验、休闲的心态。
过去,人们习惯于低团费的观光购物模式,上车睡觉,到了景点购物拍照,走马观花,“到此一游”;如今,提升旅游文化的呼声不绝于耳,人们更加注重旅游的深度体验,自助游、自驾游、徒步游的快速发展就是佐证。
家住浙江舟山定海的居民姚崎锋说:“我们的好空气就是一个卖点,要让游客从自然、景观、人文、历史等多方面去体验,要让游客的心沉静下来,让游客的脚步慢下来,如果可以做到像云南丽江那样,让人有想安定下来的感觉,就到位了。”
关于旅游中的体验,诸多旅游管理人员、学者正在研究。更有趣的是,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记者发现,如今在旅游市场,存在旅游体验师这一职业,而且倍受青睐。将体验上升为经济学高度的要数美国的两位著名学者约瑟夫·派思和詹姆斯·吉尔摩。他们认为,体验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业经济之后的第4个经济发展阶段,体验经济时代已经来临。
有关专家认为,海洋旅游尤其应该重视游客体验。这一方面是由于海洋旅游所依赖的风景资源共性大、差异性小,主要是阳光、沙滩、海水、海底世界,存在同质化竞争,容易导致旅游产品雷同、旅游目的地形象趋同。另一方面,我国沿海城市已经存在旅游产品雷同、开发粗放、竞争激烈的现状,尤其应注意扭转这种趋势。
如何避免数量众多的海洋旅游产品雷同、开发浅层化,海洋旅游行业竞争无序的现状呢?
蔡勤禹认为,旅游产业发展一是要满足人们对旅游方式不断变化的需要,不能守着陈旧的旅游项目不更新,那样难以激活海洋旅游市场,使游客失去兴趣;二是要引导人们的需求,海洋旅游规划者要有前瞻性,要主动开发新的旅游项目,丰富海洋旅游内涵,引导人们追求个性化、参与性、新奇性的旅游。
结合海洋旅游产品的空间立体化发展方面,蔡勤禹说:“目前,海上旅游开发的项目还较少,面向的群体还较单一,需要开发更多面向普通大众的项目。海底游或深海游受海水水质影响较大,由于黄海、东海等近海海域海洋污染严重,许多沿海城市海水浑浊,还有异味,制约海底游发展。海底游形成较大产业需要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同步进行,海蓝水清,才会吸引人们拥抱海洋、投入海洋。希望今后能形成海上游与滨海游、深海游三足鼎立的态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认为,必须走出资源驱动阶段,大力发展游轮产业、海钓基地、海滨健身疗养基地、海岛生态旅游区等高端海洋旅游产品。
记者从国家旅游局网站获悉,2014年春节假日旅游市场,海岛旅游渐成习惯,岛屿仍是游客选择的热点。然而,最热门岛屿仍是境外的普吉岛、巴厘岛、济州岛、长滩岛等岛屿。国内海洋旅游的体验式产品开发,仍然有很长的探索之路。
不过可喜的是,春节期间,诸多旅行社组织的海上邮轮项目,已经逐渐主题化了,如提供“全家海上过大年”之旅,在除夕晚宴上有包饺子、吃汤圆、猜灯谜等传统项目……查看全文:http://www.hellosea.net/show.php?xuh=7728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