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海底的了解,还远不及对月球表面的认识。”昨天于同济大学举行的南海第二次大洋钻探(国际大洋发现计划349航次)新闻发布会上,我国著名的海洋地质学家、同济大学汪品先教授如是说。此次于28日启航的钻探任务将宣告新十年科学大洋钻探——“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正式启动。
虽然,人类对地球内部的研究刚刚开始,但是这初步的探究已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收获,比如“可燃冰”就是通过大洋钻探认识到的。“大洋钻探计划”(ODP)最早于1968年由美国科学家率先实施,进而发展成为地球科学中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大型国际合作计划,即“国际大洋发现”计划。我国于1998年作为“参与成员”加入,通过竞争赢得了1999年春在南海实施首次大洋钻探的机会。
位于地球表面最高点珠穆朗玛峰和最低点马里亚纳海沟之间的南海,其在解释地球演变规律中的重要性,受到世界各国的科学家认同。由我国科学家建议、设计并主持的南海第二次大洋钻探,同样得到各国支持,由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李春峰教授、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林间教授联合担任首席科学家的一支国际考察队伍,将在海洋科考“航母”“决心号”上进行为期62天的研究。
据介绍,与15年前的ODP184航次相比,这次钻探的深度和难度更大。1999年是在两三千米的海底钻进几百米,这次要在四千多米的海底钻进近两千米;当年钻取的是“软性”的沉积岩,这回要钻探“硬性”的火成岩;那次目的是研究南海三千万年的气候环境历史,这次不但要确定南海的形成年龄和形成历史,还要研究深海底下的微生物。
李春峰教授表示,在学术意义之外,该航次的实施对我国深海资源勘探、深海科技能力建设等诸多方面还具有重大意义。这是为南海深海资源、环境和减灾防灾服务的战略性科学举措,是借助国际计划推进我国深海科技实力建设的捷径,也是我国在南海赢取国际科技主导权的有效手段……
查看全文:http://www.xwwb.com/html/2014-01/24/content_29485.htm?div=-1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