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机场航站楼定海星造型将于今年开工
备受关注的青岛新机场航站楼方案日前正式确定,社会各界普遍看好的“海星”方案最终从三个入围方案中胜出。
据了解,在机场建设中,航站楼是航站区内的主要建筑物,也是机场建设的核心项目。航站楼一侧连着机坪,另一侧又与地面交通系统相联系,承担着为旅客 、行李及货邮等提供各种设施及服务,使航空运输安全有序的基本功能。据新机场工程建设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现代时尚、舒适便捷、绿色环保、文化传承 ”的指导思想,在民航业内专家的指导下,本市经过为期约一年的积极筹备,历经方案征集、资格预审、确定入围、社会公示、专家评定等环节,最终有2000余人对方案满意度进行投票,由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阿特金斯顾问(深圳)有限公司联合设计的“海星”方案得票1163张,满意度明显高于其他两个方案。
据介绍,最终胜出的“海星”方案整体性强、布局合理、考虑发展、留有空间、富有潜力。总体来说,该方案具备四方面的优点:一是高效便捷,突出人性化。采用集中尽端式的航站楼构型,放射式的指廊,步行距离相对较短,在国内同规模航站楼中最短,旅客舒适度明显提高;航站楼国际指廊居中,功能布局紧凑,航班中转高效,旅客流程便捷;航站区集中,便于管理,运行成本较低。
二是近远期结合,扩展灵活。航站楼采用陆侧扩展模式,近远期航站楼规模划分清晰,为空陆两侧的远期发展留有灵活性。近期集约高效,远期发展自由。
三是交通配套集中,可实现综合交通的无缝对接。GTC(综合交通中心)布局居中,将多种交通及配套功能高度集中,有效服务近远期航站楼,体现大综合交通的互通理念。四是构型新颖,体现地域文化。新机场以“齐”字状总体布局,回应齐鲁大地的悠久文明,与青岛的历史文化建立关联;建筑构型呈海星状,屋面有风和浪的寓意,体现了齐鲁大地的文化底蕴。
新机场航站楼3个入围方案
方案一:定位“齐鲁新门户”
方案一造型上很像一个海星,仔细观察会发现,上下两部分拼接起来,正好形成了一个“齐”字造型。方案一的定位是打造“滨海新机场,齐鲁新门户”的特色商贸、智慧绿色机场,注重机场的简洁性和灵活性。
“齐”字整体造型寓意着齐鲁大地的新门户,而由于青岛是海滨城市,风动起海浪,因而在机场的建设上,加入了很多海洋元素。不管是机场的外观还是其中的绿植和雕塑,都与海浪的形状颇为相似。设计方案中,与机场形成对接的交通枢纽包含:机场快线、地铁、长途车、机场大巴、出租车和旅游巴士、社会车辆。
方案二:园林式机场主打环保
方案二,从外形上看 ,很像一个“X”形 ,主打的是线条的流畅性。外面的曲线形成舒缓而有有张力的线条,建筑的曲线与景观的绿色曲线虚实呼应,相互融合,打造深度而富有特色的机场形象,建筑中流畅的曲线天窗将自然光线与通风引入航站楼内,形成宜人的环境。
据介绍,方案二最大的特色是打造园林式机场,在机场内部和外围区域,铺设了不少的水景、崂山墙、种植池和树阵。机场主题公园有八景,创意来源于崂山的风景,“云洞蟠松”等景观别出新裁,造型别致。
在注重绿化的同时,方案二还推出了节能环保概念。机场设置可利用自然通风,节省很大一笔空调费用,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光照。同时还能够收集雨水节约自来水,节能效率达到65%。
方案二提出要打造嵌入式的交通中心,实现无缝换乘,出入站口与机场快线、地铁等交通方式紧密连接,未来市民可以在市中心办理值机与行李托运,直接乘坐快线到达机场。嵌入式交通使旅客从换乘站台到办票大厅只需向上走一层,旅客换乘更方便。
另外,国内和国际区域划分明确,以防止市民找错航站楼而耽误行程。考虑到后期工程扩建,造型的四端预留了扩建空间,方便机场分期扩建。
方案三:造型动感人车分离
方案三呈现“开”字造型,其中航站楼是“H”造型,动感、活力、开放,寓意着青岛要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航站楼采用的是三角形天窗,随着航站楼延伸,屋面形态不断变化,动感十足。同时,商业区也设立了开敞式,力图将新机场打造成一颗面向大海的璀璨明珠。
在交通设置上,方案三人车分离,更加安全。总体来说,外围交通组织采取的是“快轨+高快速路”的双快模式,机场快线和轨道交通车站与社会车库共建,利用地下公共换乘通道与航站楼、长途汽车、公交、出租车系统换乘。机动车采用“南进南出,北进北出,南部为主,北部为辅,南北连通”的方式。
具体来说,外围交通组织采取的“快轨+高快速路”的双快系统,其中快轨系统由机场快线和城市航站楼构成,可在铁路青岛站、铁路青岛北站、红岛设三处城市航站楼;机场快线采用动车组列车,以速度换时间,解决新机场距离青岛现有市区客流过远现状,远期可结合客运铁路线网形成西岸机场快线,将服务范围扩展至黄岛区域。
揭秘 “海星”方案为何受青睐?
“航站楼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其功能,还要考虑其环境、艺术氛围及地方风格等 。”民航业内专家介绍,因此航站楼的设计不仅要满足服务功能,还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而“海星”方案之所以受到各方的青睐,其本身具备七大设计特点。
1.从值机到登机步行距离最短
据民航业内专家介绍,航站楼按其建筑物的布局,一般可分为集中式和单元式两类。集中式是指航站楼为一完整单元的建筑物;而分散式航站楼则是每个登机口成为一个小的建筑单元,供一架飞机停靠。“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航站楼,随着目前国内外新建机场的规模越来越大,系统复杂、步行距离过长等问题日益突出。”民航业内专家介绍,而此次胜出的“海星”方案,则结合青岛新机场的特定需求,吸取集中式与单元式航站楼的优点创新构型。
据介绍,“海星”方案以指廊为基本单元,采用单元式与集中式综合的方式。在平衡距离、效率等问题的基础上,方案选择五指廊模式,将旅客从值机厅至登机口的步行距离减至最小。各指廊单元可灵活分配,便于各基地航空公司独立运营,方便快捷。
2.近期“海星”远期构成“齐”
记者从设计单位获悉,本次胜出的“海星”方案中,航站楼分为近远期两部分。其中近期航站楼造型为“海星”,远期规划航站楼与“海星”上下拼接形成“齐”字,寓意将青岛新机场打造成齐鲁大地新门户。因此在方案设计时,设计方注重兼顾近远期需求,为未来发展留下充足空间。
据介绍,新机场近期航站楼位于航站区北侧,远期向南发展。
3.强调综合交通换乘
据了解,“海星”方案中重点在航站区中心位置设了GTC(综合交通枢纽),强调综合交通换乘,计划构建区域交通枢纽。“这种中心式布局的综合交通枢纽,紧邻航站楼,能为旅客提供无缝对接的‘零换乘’体验。”业内专家分析,其换乘的效率比较高。
同时,该综合交通枢纽作为机场与城市衔接的枢纽,开放、共享、易于辨识的梭形大厅,将多种交通及配套功能高度集中,并引入商业打造新颖而有活力的机场商业门户。
4.打造智慧机场
此外在设计时,“海星”方案还将信息化作为提升青岛新机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设生产、安全、服务、管理、基础五大信息系统,构建机场信息化综合平台,满足机场乃至整个航空城、临空经济区运行、管理、决策的需要,用数字化支持机场智慧化,用信息化服务机场未来化,使信息化真正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最终将机场建设成为区域性交通枢纽、数字智慧机场和未来航空城。
5.建设绿色机场
同时,青岛新机场航站楼将以绿色建筑最高标准——“绿色三星”为设计目标,通过对建造、运营、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能耗分析,从节地、节能、节水 、节材、室内环境质量控制以及运营管理智能化等六大方面架构机场绿色策略。规划着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进行专项能源规划,合理布局能源中心,积极收集并利用雨水,采用透水地面等环保措施,降本增效。针对航站楼、GTC等耗能大户,建筑设计运用天窗及光导管进行自然采光,合理利用自然通风;采用地源热泵、冷热电三联供及冰蓄冷技术,集合智能控制技术,low-e幕墙及匹配日照特点的光伏点遮阳技术等措施,降低机场能耗及运营成本。
6.设国际免税商业区
根据设计,新机场航站楼将设立国际免税商业区,与空侧国内商业区布置于旅客流程必经之路,保证商业与旅客接触面的最大化。在注重商业空间与旅客流程及建筑空间一体化设计的同时,着力打造“特色商贸”:针对青岛机场面向日韩的门户特点,在空陆两侧共同打造“日韩特色商贸区”;结合青岛品牌之都城市定位 ,建立“青岛名牌产品体验区”;引入微型博物馆展厅、小型图书馆、摄影画廊等共享功能单元,关注人文生活,传播城市文化,以极小的面积占比营造“人文商贸”的独特氛围。
7.滨海新机场,齐鲁新门户
据介绍,新机场航站楼方案整体设计灵感源于波动起伏的海洋。海星状的航站楼,从建筑到室内,围绕海洋主题展开设计;景观设计通过对风和波浪的诗意描述,以波浪般的外、特色种植和风流动雕塑,营造波光粼粼的海面意境,与海星遥相呼应。自空中鸟瞰,“齐”字状的总体布局,更与青岛的历史文化建立关联。
新机场计划今年开工
青岛飞日韩有望形成“公交航线”
随着新机场航站楼方案的初步确定,新机场的建设进展再一次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根据新机场的五年规划要求,2014年是开工年,新机场建设全面开工,预计2017年开始试运转和转场。按照定位 ,新机场运营后将打造“日韩门户”,开发以日韩为主的国际航线,将来有望发展前往日韩的“公交航线”,半小时一班。
据介绍,经过机场专业人士分析和预测,机场百分之七八十的客户,是来自青岛的东岸城区和西岸城区,北面约有20%,这种因素客观形成了南客较多。机场吞吐量大增之后,通过各方面研究和分析,会将客货分离,航站楼南侧为客运楼,北侧为货运楼,规划当中,机场方面会进行“南客北货”概念规划,最终形成“南客北货”的局面。
据新机场工程建设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新机场刚一敲定位置,就有一些航空项目纷纷跟了过来,包括飞机的装备公司、维修公司,大型飞机改装业务,还有航空方面的加工、物流,航空延伸的相关产业都过来接洽。
按照定位 ,新机场将打造“日韩门户”,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综合枢纽,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和多式联运中枢,区域性国际旅客中转枢纽和主要面向日韩的对外开放门户。据了解,面向日韩是由青岛地域特点决定的,目前国内的门户机场是指京、沪等地的国际机场,但青岛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适合开发以日韩为主的国际航线。虽然国内也有很多城市开通了日韩航线,但青岛离日韩最近,以后可以发展成“公交航线”,半小时一班,形成不可替代的优势。
早在新机场确定选址胶州之时,就有业内人士分析,胶州能在五个机场选址中脱颖而出,主要基于以下四个方面原因:一是区域经济和中长期规划;二是空域优势明显,具备建设大型百年机场的条件;三是综合交通规划有优势,如高铁和高速公路等;四是市政配套齐全。而随着新机场建设的不断推进,新机场的交通配套也成了市民关注的焦点。对此,新机场工程建设指挥部有关人士介绍,胶州位置四通八达,公路有胶州湾高速、济青高速、沈海高速、204国道、正阳路省道等,未来还将有轨道交通,地铁、城际轻轨等。
根据新机场建设的五年攻坚计划,2013年是基础年,进行开工前的准备工作及前期调研;2014年是开工年,新机场建设全面开工;2015年属工程推进年;2016年是安装调试年;2017年是试运转和转场年。
岛城新建筑“海味”浓
地标性建筑体现青岛地域特色
新机场航站楼最终选定“海星”方案,让市民再度从地标性建筑中“嗅”到了海洋的味道。事实上,作为滨海国际旅游城市,青岛近年来多座大型建筑都在体现海洋特色,主体建筑外观很多都以海洋生物为造型。日前刚刚启用的铁路青岛北站站房,就设计为“海鸥”造型。而位于西海岸的青岛东方影都展示中心主体建筑,也设计为“鹦鹉螺”造型。
西海岸建成巨型海螺
2013年11月16日开始,青岛开发区白果树一带突然来了很多市民和游客。他们大多是来看这里刚刚开放的地标性建筑——“鹦鹉螺”展示中心。这也是青岛东方影都首个落成的地标性建筑。作为青岛东方影都展示中心的主体建筑,“鹦鹉螺”总建筑面积4500平米。
据承建方中建八局有关人士介绍,这只“海螺”内部结构非常复杂,整个工程设计图用电脑三维技术设计完成,无论是创意设计、建筑规模,还是施工技术,都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铁路青岛北站像海鸥展翅
几乎在西海岸“大海螺”落成的同时,胶州湾东畔的“海鸥”也展翅欲飞。铁路青岛北站站房由中铁二院以及法国铁路公司共同设计,外在造型犹如海边振翅欲飞的海鸥,完美地表 现 出“海边的新客站”这一环境特征,寓意青岛博大的胸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建筑主体采用大跨度钢柱支撑,形成一体化的建筑造型,体现滨海建筑特点,极富特色。北站的屋盖,从远处看也就是“海鸥”的翅膀,南北的跨度就超过了141米,东西长度超过340米。
游泳跳水馆是“超级贝壳”
本市近年来竣工并投入使用的不少大型公用建筑,外形也特别青睐海洋生物造型。如位于银川东路3号青岛市体育中心内的游泳跳水馆,这个总投资4.95亿元、总建筑面积44878平米、可容纳3000人观看比赛的场馆设计上以贝壳为造型,建筑形体统一、简洁。每逢大型国际、国家级比赛在这里举办,除了比赛本身外,最受关注的就是该运动馆独特、别致的造型了……
查看全文:http://www.hellosea.net/show.php?xuh=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