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略新引擎 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体系初步建成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体系初步建成,沿海开发速度加快,产业向四占四区集聚。应推进区域生态环境一体化,组建城镇组群,探索飞地园区模式,海陆联动,加快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发展。”山东大学山东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魏建发布《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报告》时表示。
作为国内首个被明确定位为“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国家战略发展区,“高效、生态”是国家对黄河三角洲区域发展模式的核心定位,也是其区别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最大特点。
已经成立4年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依托丰富的各类资源,其发展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2013年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34.8亿元,比山东省平均增速高1.2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564.4亿元,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11.6亿美元。其中,现代农业、石油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轻工纺织、生态旅游等5大高效生态产业得到了全力发展,有效推进了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打造了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园区。
今年前三季度,黄三角建成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8家,认证“三品”产品1168个,农产品地理标志38个。起到黄三角开发桥头堡作用的东营市打造北方鱼米之乡,先后与泰国正大、新加坡澳亚等国际国内大型农牧业集团进行战略合作,实施高端农业园区建设项目。在潍坊市,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6565亩,建成高标准蔬菜大棚1200个,辐射带动合作基地50万亩。淄博市高青新建或改建瓜菜菌标准化基地8040亩,规模养殖场达到175家,山东黑牛发展到4.9万头。
大力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石油装备制造、盐化工、纺织服装、生态造纸等产业成为地方经济的主要支撑,节能环保、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滨州市培养了山东西王集团、香驰粮油等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企业,拥有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企业2家、山东省重点培育循环经济园区1家、省重点培育循环经济企业21家。
坚持把现代服务业作为加快构建高效生态产业体系、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突破口。黄三角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文化旅游业等重点服务产业加速发展。
在临港产业区建设上,黄三角对东营、滨州、潍坊北部、莱州四大临港产业区进行了规划,坚持以港带区、港区联动,取得显著的阶段性成效。在东营,十大业主码头及公共管廊带建设全部竣工,中海油2x5万吨级、2x5千吨级液体化工品码头正在试运行;东营至辽宁旅顺航线申请以上报交通运输部,港口吞吐能力达到3000万吨。滨州港临港产业区完成投资58.26亿元,形成14.86公里深水海岸线,可建设3万吨级以上泊位50多个;临港物流园工程已累计投资38亿元,预计到2015年年货物吞吐量达到3000万吨,形成一个百亿元级的临港物流产业集群。潍坊北部临港产业区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达到472家,实现主营业收入1216.4亿元,截至8月底,已完成集装箱业务30201标箱,开通至烟台、大连、唐山、营口集装箱航线,成为黄三角港口群中首个运营集装箱业务的港口,上半年累计完成吞吐量958万吨。莱州临港产业区大力发展电力、冶金、精细化工、机械制造、滨海旅游、生物育种等产业,积极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黄河三角洲先进制造业基地、山东半岛重要的能源基地。
山东省发改委黄三角指导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黄三角建设在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首先是产业层次较低、技术水平不高,整体竞争力不够强;其次是园区产业规划不到位、特色不突出,集聚度不高;再就是企业融资成本增加,融资难度不断加大,在移动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和项目的建设;另外,防潮堤、沿海高等级公路灯重点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快。
在2014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将围绕高效生态产业培育为核心,以未利用土地为突破口,以特色产业园区为载体,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集中培育五大产业集群发展,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强化科技创新支撑能力……
查看全文:http://www.qdlsjj.com/news/view.php?id=9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