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科技创新扎实推进现代渔业建设
—农业部渔业局局长李健华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2007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加快科技创新扎实推进现代渔业建设
—农业部渔业局局长李健华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2007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7年2月9日)
一、当前渔业发展的形势
(一)落实中央支渔惠渔政策取得重大成效
2006年落实中央财政资金40.46亿元(不包括水科院争取的科技经费1.75亿元),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专项经费都有较大增加,其中,争取中央财政落实渔业柴油补贴资金28.9亿元,远洋渔业柴油补贴3.4亿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对渔业最大的一项财政补贴。渔民转产转业工程的减船转产、增殖放流、项目开发和渔民培训等各项工作继续推进。渔业权制度研究和渔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也取得了积极进展。这些政策的落实和取得进展,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渔民的关怀,受到了广大渔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二)促进水产养殖业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新的进展
按照农业部的统一部署,在全国组织实施了“水产养殖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是2006年农业部的“九大行动”之一,全国共创建了152个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区(场、县),在11个省14个县实施了全国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方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这些点的工作带动了面上的工作,起到了宣传、领导和示范作用,总体上讲促进了水产养殖向优质、高效、生态、健康方向发展。
(三)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进一步加强
根据国务院2006年2月印发的《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的总体部署,我部和各地渔业主管部门积极贯彻落实,重点推进水生生物资源增殖行动,形成了全国性的水生生物资源增殖热潮,主管部长亲自参加了增殖放流仪式,增殖规模前所未有,受到了广大渔民的普遍欢迎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水科院系统的科学家、专家为《纲要》的出台作出了重大贡献。
(四)渔业抗灾救灾和安全生产工作取得实效
2006年,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严重,特别是“桑美”等超强台风给部分地区渔民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部加强了对渔业抗灾救灾工作的支持和服务,及时拨付渔业救灾资金,灾区渔民的生产生活得到较快恢复。渔业安全救助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建成并启用了全国海洋渔业安全通信网,完善了渔业安全救助体系,组织开展了10万海洋捕捞渔民职业安全培训。
(五)渔业执法管理工作得到加强
我部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护渔2006”渔业专项执法行动,重点查处“三无”、“三证不齐”渔船和违反休渔规定渔船。强化了专属经济区海上巡航监管,中美北太平洋渔政联合巡航、中越北部湾共同渔区联合检查和中韩互换乘船执法活动相继开展并取得成功。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全国渔业文明执法窗口单位”创建活动。加强了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为全面开展水产养殖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工作积累了经验。
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建在最近召开的全国水产技术推广工作会上指出:回顾长达20多年中国渔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历史,是改革开放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动力和活力;是“以养为主”方针为发展指出了方向;是科技进步为这种发展发挥了强大的支撑作用。也就是说,改革开放推动中国渔业走上了市场化、国际化的道路;“以养为主”的产业政策,改变了中国渔业的发展模式,开拓了广阔空间。而没有科技进步,产业发展外延的拓展、内涵的提高就不可能实现了,所以说科技进步对促进中国渔业的发展发挥着巨大作用,尤其是水科院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二、“十一五”期间我国渔业发展的思路和重点
对“十一五”渔业的发展设想,我向大家作个简要介绍,使科研单位的同志们了解促进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便于水产科研工作与产业发展结合更紧密。2006年,我部发布了《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部署了未来五年渔业工作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
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资源节约、自主创新和对外开放的原则,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渔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两确保、两促进”(确保水产品的安全供给;确保渔民收入不断增加;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渔业社会和谐发展)的渔业发展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依法管理为保障,加快转变渔业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水平,努力做强水产养殖业和远洋渔业,合理发展捕捞业,做优做大水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渔业。根据渔业区域布局和功能定位,重点建设和完善水产原(良)种繁育、水生动物疫病防控、远洋渔业、水产品质量监控、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渔港、渔政基础设施建设等八项工程,扎实推进现代渔业建设,促进农村渔区和谐发展。
发展目标是:到“十一五”末,我国渔业要实现主要水产品供给平稳增长,渔业科技自主创新和转化应用能力不断增强,渔业结构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渔业灾害防控和质量安全监管能力进一步提升,渔业生产组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资源养护水平进一步提高,渔民收入稳步增加,现代渔业建设稳步推进。
根据以上的发展思路和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加快推进增长方式转变,全面提升渔业发展质量。建设现代渔业,必须加快渔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由数量增长型渔业向质量效益生态型渔业的转变,全面提升产业发展素质和水平,全面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一要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兽药管理条例》为法律依据,加强生产环节特别是养殖投入品的监管工作,积极探索建立产品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把好准出准入关,侧重从市场角度来进行管理。二要组织实施好健康养殖推进行动,主要在生产领域、生产环节抓工作,继续抓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加快推进水域滩涂规划和养殖规划制订工作,加大水产原(良)种体系建设力度,继续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创建活动,推广生态健康养殖理念、养殖方式和生产管理技术,在生产环节把健康养殖的理念、方式和相关技术向渔民和企业宣传、贯彻、普及和推广。
二是全面落实《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开创资源养护工作新局面。落实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做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是新时期建设现代渔业的一项重点工作。主要的工作是,要落实和完善渔业资源保护管理制度,坚持海洋伏季休渔和长江禁渔期制度,探索珠江、黄河、黑龙江等流域资源保护管理措施,加强重点渔业资源品种的保护,组织开展渔业资源增殖和生态建设,加强保护区建设和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继续强化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加强渔业生态环境常规监测和专项监测工作,探索工程建设资源与生态补偿机制,提高渔业资源环境保护管理水平。
三是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提高渔业对外开放水平。发展外向型渔业,参与水产品国际贸易,扩大渔业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是我们的战略选择,也是我们建设现代渔业的重要方面。要继续推进我国远洋渔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行“大洋过洋两手抓,两个轮子一起转”,按四大版块加强分类指导。加强与有关渔业组织和国家的双边、多边合作,在国际管理框架内发展我国公海渔业规模,在国际渔业事务中发挥作用,提高我们的话语权,树立我国负责任渔业的良好形象。着力培育主导出口水产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的水产加工产业,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与管理。完善养殖、加工、出口的产业链条,构建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长效管理机制。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谈判和国际贸易公约的制定,提高水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使我国水产品国际贸易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保持出口的增长是扩大就业、提高渔业投资回报和加快现代渔业建设的需要,是我们的一种战略选择。
四是着力推进“平安渔业”建设,增强渔业安全保障能力。总的来讲,“平安渔业”建设将是各级渔业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作为一个链条来讲,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产前、产中、产后不同的环节要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产前要加强基础设施的投入,渔港通讯设备等等要加大投入;产中我们要增强应急救助能力,特别是海上的救助能力及相关制度的建设;灾后我们应该有一套让渔民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的救济制度,这就是渔业的政策性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