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 >> 海洋文化>> 南极情 >> 正文内容

南极情

来源:张胜凯   发布时间:2015-05-21 03:21:46 

2008年10月19日中午,两辆大巴载着我们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的队员们奔赴上海浦东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一路上,队友们有说有笑,车内洋溢着出征前喜悦、兴奋的气氛。忽然间,有人大喊: “雪龙”船!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远远地望见一艘大船的影子,随即车子便回转了头,自己轻叹道: “太熟悉了”,虽然只是一瞥,但那艘曾伴我两赴南极考察的船的轮廓,与印象中的一般无二。

一上船,便闻到了一股久违的熟悉的味道,有燃油的味道,还有厨房飘出的饭菜的味道,是一种多种因素掺杂在一起的混合味道,别处体会不到,唯 “雪龙”船独有,这种味道也将弥散在空气中,伴随我们往返南极2个月的时间,挥之不去。

一进房门,迫不及待先推开洗漱间的门, “嚯”,情不自禁地发出一声惊叹,上船后的第一个惊喜。这里与四年前我参加21次队时相比已是焕然一新,虽然空间狭小,但布置装修的整洁、精致。走进房间,发现床上已放了一大袋日用品。望着这一大袋东西,想起前几日在武汉,同学们送行时拉我逛超市,同学问: “给你买些拖鞋、洗发水、香皂之类的实用的东西吧?”我手一摆,道: “不用买,船上会发”。同学又问: “那给你买些水果吧,补充维生素C。”我手一摆,道: “不用买,船上会发。”同学再问: “那给你买些奶粉、咖啡之类的营养品吧?”我手又一摆,道: “不用买,船上会发。”同学大愕: “你们是什么船啊,提前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我答曰: “‘雪龙’船。”

同屋住了两位老同志,我便自觉地选了上铺,上床前,略微停顿,思考了一下以前爬上铺的动作,是先抬左脚还是先抬右脚,然后,便以熟练的动作 “嗖”地爬了上去。

下铺住的机械师老崔,是21次队第一次登顶DomeA时的队友。老崔3赴南极,3次都是跑冰盖,刚参加完去年24次队的冰盖队,从DomeA下来,便又加入了今年25次队的冰盖队,再上DomeA。出发时,大家都拿起相机拍照留念时,我发现老崔却无动于衷,便问他: “为什么不拍照?”答曰: “没带相机。”去南极不带相机,我先是惊愕,继而相视莞而一笑,老南极了,去南极已没了当初的那份新奇和刺激,而是因为对事业的执著,对南极的那份情怀。在我离开武汉时,有记者来访,最后一个问题,记者问我: “你第三次去南极,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想了一会儿,答曰:“有种回家的感觉。”

今年4月份,24次队刚回国后,冰盖队的朋友程晓博士与我QQ聊天,他说给:“给你发张照片,你肯定会很感动的。”我接收一看,是3年前21次队登顶DomeA后,留下的13个油桶的照片,写有我们13名队员的名字,油桶已被风吹歪,顶上的五星红旗已经破损,有些褪色,我们名字的笔迹依稀可见,已不能清晰地辨认,最下面一层油桶也被积雪掩埋,不禁回忆起我们当年第一次冲顶时那段峥嵘岁月。13名队员,自称“冰盖13傻”,2个多月没有洗澡,没有洗头,没有洗脚,2个多月的航空餐和方便面,凭着4辆旧式的雪地车,一路上经历了白化天气、高原反应、狂风暴雪、极端低温和无数的冰裂隙的考验,最终第一次在南极冰盖最高点DomeA留下了人类的足迹——我们中国人的脚印。QQ回复道:感动得眼泪都快掉下来了。程晓说:“这就感动啦,还有更感动的,再来一张。”接收一看,是一张冰盖队两位老大哥老徐和老崔在胜利返回途中相互拥抱的照片。两位头发凌乱,胡子老长,久未梳理,衣服上油迹斑斑,脸上伤痕累累,留下的是长期受到南极太阳紫外线的照射而被灼伤和因南极酷寒冻伤的印记,出演丐帮长老不用化妆。程晓追问:“怎么样?”答曰:“感动得眼泪已经稀里哗啦。”

年复一年, “雪龙”船装饰一新,船上的队员也新旧交替,但始终不变的,是那份南极情缘。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