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孙安然
“如何能够迅速获得各类公众海洋信息?”这是从事海洋工作的吕伟一直以来所面临的问题。直到近日,他的一位同事告诉他,可以登录一个叫做“中国数字海洋公众版(简称iOcean)”的官方网站,里面有他所需要的各类海洋信息。吕伟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登录了网站,浏览后就直呼“太便捷了”。
什么是中国数字海洋公众版?又是什么让吕伟感慨不已?近日,记者走进了中国数字海洋公众版的研发单位——国家海洋局数字海洋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一探究竟。
打造信息共享平台
据实验室主任石绥祥介绍,中国数字海洋公众版是实验室近两年借助“908专项”重点打造的公众海洋信息共享平台,具有海洋信息综合化、海洋信息可视化两大亮点。
海洋信息综合化是指平台内包含有海量、多源的海洋信息,“在建立网站之初,信息的收集、整合是一项大工程。”石绥祥说,“我们开展了多源海洋信息融合、海洋信息挖掘、系统集成关键技术研究,提高海洋信息智能化处理和服务能力。”
海洋信息可视化则是采用目前国际先进的三维地球球体表达技术,基于地球球体模型,通过多媒体、动态可视化和虚拟仿真等多种手段,实现海底、水体、海面、海岛等多种海洋自然要素和海洋现象的直观表达,为公众展现一个有生命力的、鲜活的虚拟海洋世界,为海洋的数字化、透明化和可视化表达提供崭新的海洋信息立体展现形式。
现场展示“三维海洋”
在实验室,科研人员邓增安为记者现场展示了“中国数字海洋公众版”的操作流程。只见他在公共搜索引擎内输入“IOCEAN”,中国数字海洋公众版的界面就跃入眼前,蓝色的背景让人有置身大海的感觉,“三维海洋”板块位于十分显眼的位置。点击进入“三维海洋”,便弹出了地球三维立体模拟图,图的上方是“海洋调查观测”“海岛海岸带”“海洋资源”等不同的版块设置。“点击不同的版块,可视化界面就会相应出现全球海洋信息。”邓增安边说边用鼠标放大模拟图,从国家到省市再到每条街道都变得越来越清晰,图上也会相对应地出现当地的海洋信息。
三维海洋公众版只是实验室信息共享平台的一部分,实验室把这一科研项目统称为“中国数字海洋框架系统”。“这个系统还包括管理版信息共享平台,它的工作原理跟三维海洋公众版是一样的,不过包含的海洋信息更专业、更综合。”邓增安解释说,管理版信息共享平台主要是为在海洋系统工作的科研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提供信息保障服务。
邓增安随即展示了管理版,同样是地球三维立体模拟图,旁边对应的版块则增加了许多,如“基础信息”“海域管理”等专业内容。“此外,管理版还新增了动画功能。”邓增安边说边点击了“中国近海”版块,电脑屏幕上立即出现了动画画面:界面自动切换进中国地图,然后自动从中国北部沿海一路向南,依次展示了中国近海的地形地貌,旁边还附有当地海洋信息文字解说。整个演示过程持续了大约15分钟,让人犹如坐在飞机上俯瞰祖国沿海,各种海洋信息一目了然。
百次调试保障系统稳定
“别看这个系统现在操作起来这么顺畅,其实整个系统后台需要大量的技术做支撑。”邓增安告诉记者,系统成立之初,由于缺乏经验,数据量庞大,子系统数量多,导致稳定性不高。后经研究人员近百次协调、尝试、改进,才研究出一套稳定的操作系统。“现在基本杜绝了系统容易死机的现象。”
实验室科研人员的努力没有白费。“中国数字海洋公众版”一进入人们的视线,就获得了很高的评价,每天的点击率都很高。而吕伟自从登录了“三维海洋公众版”后,声称自己已经离不开这么“给力”的海洋信息平台了,几乎每天都要在这个平台上查阅一些资料,并看看有没有即时更新的海洋数据。“我已经把我的经验分享给了更多有需求的同事和朋友了,他们都很感谢我推荐的这个平台。”吕伟自豪地说。
三到五年形成技术体系
据了解,该实验室成立于2011年11月1日,依托国家海洋信息中心,隶属于国家海洋局,学术委员会由何积丰院士、金翔龙院士、潘德炉院士、龚健雅院士等17位国内海洋与信息领域的知名专家组成。实验室一直把“致力于让用户能够更加方便、快捷、直观的获取所需的海洋信息”作为目标,主攻数字海洋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石绥祥透露,下一步,实验室将形成更加完善的数字海洋基础理论与技术体系,全面解决数字海洋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争取在3年~5年内,基本形成数字海洋基础理论与技术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以海洋时空数据组织、智能处理、可视化表达为核心的关键技术体系,自主研发面向海洋知识挖掘和智能决策服务需求的数字海洋多维可视化基础平台,建成满足海洋应用实际的数字海洋系统模型,满足我国数字海洋建设对海洋空间信息管理与分析处理的技术需求……查看全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31219/6720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