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发展并重质量与效益共举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局长 李珠江
2007年,广东省渔业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总体情况和主要特点是:
(1)渔业综合竞争能力显著增强。科学调整养殖区域布局,建立了一批特色突出、效益显著的优势水产品产业带,全省对虾、鳗鱼、罗非鱼、海水优质鱼等10多个优势品种产量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一条鱼”工程成效显著,尤其是对虾产业成为广东省渔业最具活力的主导产业。成功主办“2007广东(湛江)国际对虾节”,对虾经贸项目签约额达21.23亿元,受到农业部领导的高度评价。预计全年全省水产品加工145万吨,产值达190亿元。全省水产品出口40万吨,创汇达15亿美元,有效带动养殖渔民增收致富。建造现代化远洋渔船,改造群众渔船,加快海外基地建设,不断开拓海内外市场。2007年10月,第一艘超低温金枪鱼渔船起航赴太平洋生产,标志着广东省远洋渔业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2)支渔惠渔政策落实到位。渔民转产转业议案进展良好,议案实施几年来,全省累计扶持渔业产业项目148个,投入项目资金 1.23 亿元,淘汰拆解渔船2332艘,开展渔民技能培训233期,培训渔民1.44万人,建成渔民安居房375户,在建495户。全面落实柴油补贴发放政策,国家76亿元柴油补贴发放工作进展顺利。“十百千万”驻村工作暖民心,自2005年起,连续3年开展遂溪县草潭镇麻公村和东港村固本强基工程,共投入600多万元完成了修路、打井抗旱、兴建农贸市场等八大项目,有力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3)渔业资源环境保护取得新突破。加快实施《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和《广东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新建自然保护区4个,升级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3个,广东省已建自然保护区达到76个,保护总面积61万公顷,自然保护区数量、面积和保护种类均居全国首位。人工鱼礁建设效果显著。全省建成和在建礁区26座,混凝土礁体1.7万个、65万空立方米,礁区面积
(4)紧扣重点,为基层为群众办实事。一抓水产科技下乡,现场为养殖户解难答疑。全年新增5个省级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县,聘请70名专家、143名技术指导员深入基层帮助群众进行生产,培育起示范户1280户,辐射带动养殖户23000多户。二抓科技入户和渔民技术培训,全年举办350多次科技下乡活动,现场咨询渔民超过10万人(次),赠发资料1万多份。举办技术指导员培训班60期,培训养殖渔民约3200人。三抓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成立广东省水生动物防疫检疫总站,建立了湛江等12个区域性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站。为22个市(县)装配水生动物防疫检疫专用车。四抓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探索建立渔业执业兽医制和水产养殖用药处方制度,在全国率先培训首批执业渔医。
(5)下大力解决渔业安全保障的关键控制点。强化防灾减灾能力,加快渔港建设步伐。结合广东省委“三服务一促进”活动要求,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进国家中心和一级渔港建设。目前,阳江市沙扒一级渔港、闸坡中心渔港、湛江市硇洲中心渔港等相继动工。努力推进“平安渔业”进程。开展全省渔船集体救生设备配备工作,增强渔民自救互救能力。广东省全面启动渔业安全生产通信指挥系统建设工程,成为提高渔业安全生产的一大亮点。渔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不断推进,联合省财政厅制定的政策性渔业保险实施方案有望实施。
(6)加强监管,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全年共抽检各类样 品1700多 个,共8500多项 (次 ),合 格 率95.5%。开展全省性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违法生产行为。根据国务院和广东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督查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第三次现场会工作,受到了国务院、农业部以及广东省政府的高度肯定。在全国率先启动贝类生产区域型工作,出台《广东省贝类生产区域划型操作指南》。建立无公害水产品管理体系,广东省已认证无公害水产品产地693个,面积约9万多公顷,无公害水产品209个,新建渔业标准化示范区10个,制定省级渔业地方标准173项。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2008年初,广东省委、省政府将召开第六次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特别研究制定加快发展现代渔业的政策措施。将着力建设一批标准化渔港、渔塘、渔船、养殖出口基地;建成一批新渔村,培育一批新渔民,发展一批新型企业;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保障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
(1)着力推进现代渔业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健康养殖、特色养殖、标准化规范养殖。建设一批项目带动、资源节约、生态友好、健康安全的养殖基地,并加强养殖容量控制与管理。推动传统网箱改造,大力发展深水抗风浪网箱。大力实施南珠振兴方案,振兴南珠品牌。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加快培育渔业专业镇、特色村,建设一批特色水产养殖专业镇、专业村。更新改造一批现代化渔船,研发推广油电混合新型渔船动力设备,引导推广节能减排渔船动力装置。组建一支现代化远洋渔船的船队,开发一批海外新渔场,建设一批国外远洋渔业综合基地和国内加工物流基地。培育国际竞争力强的水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水产品加工园区。认真总结省人大议案前5年实施经验,研究制订今后5年进一步加大扶持沿海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政策措施的力度。
(2)着力推进以渔港为主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标准渔港建设工程。以现有渔港的改造、扩容、升级为重点,以提高避风能力为核心,增加有效避风港池面积,完善渔港配套设施,使护岸和码头达到50年一遇、防波堤达到100年一遇的大灾防抗标准,基本形成布局合理、配套完善、避风能力强的现代渔港体系,进一步完善渔港的生产补给、集散、物流等现代化功能,确保广大渔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重点加大对渔港的防波堤、护岸、码头和附属配套设施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推进现代标准鱼塘建设。按照“政府引导、部门规划、财政补助、群众参与”的原则,研究制定“标准鱼塘建设实施方案”和“标准鱼塘建设标准”。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构建平安渔业。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广东省渔业安全生产指挥救助通讯系统。建立健全自然灾害和重大污染事故预警预报系统。
(3)着力实施科技兴渔战略。用好科技专项资金,推动实施科技兴渔战略,大力开展渔业科技项目研发、示范推广、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升级、深水网箱和传统网箱的开发推广、科技入户等。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以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为依托,建设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基础科学和前沿领域研究基地。积极推进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加强区域间渔业科技合作。加大对渔业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力度,扶持渔业龙头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参与高新技术研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完善水产技术推广及病害防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