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品牌推进创汇渔业
江西省水产局局长 官少飞
近年来,江西渔业坚持把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效益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保持了渔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1)坚持以提高养殖效益为目的,增强渔业结构调整的主动性。一是实施特种水产工程。江西省渔业结构调整起步较早,1993年就提出了特种水产工程的构想,特种水产工程于1994年8月经省政府批准实施,推动了特种水产养殖业的较快发展和渔业结构的调整。特种水产工程的实施,涌现出了南丰和德安县的甲鱼、万年县的珍珠、会昌县的牛蛙等一批“一县一品、一乡一品”特色明显的典型,较好地解决了当时从业人员对渔业结构要不要调整的思想问题,为进一步推进渔业结构调整争取了主动。二是主动承接东南沿海产业梯度转移,发展集约化养殖。从1996年起,在沿海鳗业向内地转移的过程中,江西省渔业部门积极引导,主动服务,使鳗业在江西省成功落户。
这标志着江西省集约化养殖方式开始起步,工厂化养殖的理念在水产养殖业中得以成功嫁接。三是全面启动渔业结构调整。针对常规水产品总体供过于求,价格全面下跌,特种水产品总体供给不足,养殖效益下降的严峻形势,2000年江西省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快水产业结构调整的意见》,提出了以“调整品种结构、养殖技术结构、布局结构和搞活流通”为主要内容的指导性意见。《意见》的实施,对加快结构调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基本稳住了水产品价格下跌和养殖效益下降的态势。到2002年,全省特种水产品产量达到366万 吨,占总 产 量 的 49%,比 1999 年 提 高 了8.1个百分点;特种水产品产值达49亿元,占渔业总产值的44.5%,比1999年提高了5.4个百分点。
(2)坚持以发展特色渔业为目标,增强渔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性。从2003年起,为适应国家建设水产优势产区的需要,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水面特色养殖”和“把水产业做特色产业”的总体要求,江西省进一步明确了实施“一条鱼一个产业”和“一县一品、数县一板块”的发展战略,启动并加快了水产优势产区“三区一带”(环鄱阳湖区优势水产品养殖加工产业区、鳗鱼养殖加工产业区、龟鳖类养殖区和鲶形目鱼类养殖加工产业带)的建设步伐,促使渔业结构调整由品种结构调整向发展特色产业转变。一是特色渔业规模显著扩大。全省实施“一条鱼一个产业”的县已达20多个,实施特色水产“一村一品”的村达到200多个,其中瑞金和铅山的鳗鱼、进贤和鄱阳的蟹虾、都昌的珍珠、余干的乌鱼、黎川的甲鱼、永修的鳜鱼、彭泽和南昌的彭泽鲫等单个品种的产值已超亿元。2006年全省特种水产品产量达到66.09万吨,产值达到91.1亿元,分别占总量的36.5%和51%。二是特色渔业“块状”格局快速形成。鳗鱼已形成了赣南、赣东北、赣西北和赣东四大板块;蟹虾主要集中在环鄱阳湖地区;珍珠主要集中在环鄱阳湖区、赣东和赣中三大板块; 鱼(乌鱼、罗非鱼)主要集中在赣东北、赣北、赣中和赣南四大板块;龟鳖类主要集中在赣东北、赣东、赣南和鄱阳湖板块。
三是特色渔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高。依托优势产区和“一村一品”建设,大力推进渔业产业化经营。全省水产业已建立各类产业化组织205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多家,水产专业合作社80多家,特色水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得到了有力的推行,辐射带动农户超5万户。四是特色渔业品牌化意识显著提高。江西省特色水产品牌得到了迅速发展,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全省已建立了38个标准化特色养殖示范基地,面积6600多公顷;通过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的94个,面积13万多公顷;获无公害水产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的水产品数量分别有80个和171个。此外,还涌现了一批如“赣曼”牌烤鳗、“军山湖”牌清水大闸蟹、“秀域”牌鳜鱼、“芦花”牌彭泽鲫等省级名牌产品,其中“军山湖”牌清水大闸蟹还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鄱阳、都昌、彭泽和靖安四县还分获“中国淡水鱼之乡”、“中国淡水珍珠之乡”、“中国鲫鱼之乡”和“中国大鲵之乡”称号。
(3)坚持以发展加工流通业和出口渔业为抓手,增强渔业结构调整的协调性。“十五”以来,江西省在稳定发展水产养殖业的同时,把主攻加工流通和出口作为加快渔业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推进渔业内部第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渔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一是按照两个面向(国际市场和国内超市)的思路,快速推进水产加工业的发展,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经过几年的发展,全省水产加工企业不断增多,加工能力不断增强。2006年,全省有水产加工企业119家,加工产量达到13万吨,加工鲜活水产品23万吨,水产品加工率达到12%。二是以鳗鱼、蟹虾、珍珠、 鱼(乌鱼、罗非鱼)和龟鳖等五大产业为重点,快速推进创汇渔业的发展,引领渔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努力扩大水产品出口创汇。江西省创汇渔业的发展势头强劲,变化明显。第一,出口基地明显增多。目前全省有鳗鱼养殖场近100家,养殖面积660多公顷;小龙虾增养殖面积达到
第四,水产品出口额快速增长。2006年,全省水产品出口额首次突破1亿美元,达到1.275亿美元。三是以市场建设为重点,培育流通主体,积极开展国内市场。江西省在发展水产养殖、推进养殖产品结构调整的同时,十分注重水产品流通工作。到目前为止,建成了南昌水产大市场、九江浔阳鲜活水产品批发市场,投资1.85亿元的中国鄱阳湖国际水产城正在加紧建设。全省拥有各类水产品流通中介组织30多个,从事水产品运销的人员近万人。流通组织、经纪人队伍的培植,为搞活水产品流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江西省每年销往省外的水产品达到65万吨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