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产”战略引领千湖崛起
湖北省水产局局长 徐汉涛
现代渔业是相对传统渔业而言,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以现代科学技术和设施装备为支撑,运用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手段,形成农工贸、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和谐共赢的渔业产业形态。这几年,在扎扎实实推进湖北现代渔业建设的进程中,水产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呈现全面增长的良好态势,尤其是2007年的形势可以总结为“九增
(1)把大力争取有利于水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营造浓厚的水产发展氛围作为推进现代渔业建设的前提。这几年,湖北省水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不断优化。首先是省委、省政府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水产业发展。省政协将《关于确立政策导向,将湖北建设成为水产强省的建议》提案列为2007年全省重点督办提案之一。同时,湖北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也高度关注水产业的发展。其次是各级相继出台支持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其密度和覆盖面的广度历史罕见。省委、省政府决心大力发展水产业,并把大力发展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和小龙虾发展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并出台了关于加快畜牧水产大县建设的意见,除水产板块资金外,还列出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水产大县和苗种基地建设。各市(县)出台的支持水产业发展的政策更是举不胜举,而且政策含金量高。
(2)把发展规模渔业和特色渔业是作为推进现代渔业建设的基础。有了规模才能形成特色,才能为产业化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湖北省将水产板块作为建设现代渔业的基础条件、原料基地和品牌形象来谋划和发展。从2003年启动“大水产”战略以来,湖北省首先建设了鄂州和仙桃两个试点板块,在取得成功经验和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建设,已先后发展了33个省级板块,面积达到55万公顷,水产品总产量超过200万吨,产值达到渔业总产值的70%。
同时,采取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办法,使全省省级板块在规模的基础上突出特色,形成特色产品的批量生产,并都有自己的精品名牌产品,形成“一块一品”、“一村一品”的专业化格局。板块的聚集效应,为全省“一鱼一产业”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其经济和社会效益都非常明显。尤其是小龙虾、叉尾、河蟹、黄鳝、武昌鱼、鲟鱼、龟鳖等,均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湖北省产业结构布局日趋合理,规模渔业的框架已经形成。
2007年,为进一步推进规模渔业的发展,湖北省又在板块建设的基础上开展了创建水产大县活动。7月12日,湖北省省长罗清泉主持召开了全省创建畜牧水产大县电视电话动员会,决定以建设畜牧水产大县为突破口,实现湖北省养殖业的跨越式发展。9月10日,又在仙桃召开了创建畜牧水产大县现场会,宣传水产大县建设的好经验,并与首批5个试点的水产大县签订了责任状,每个县年终考核合格,奖励100万元。
全省已有40多个县(市)申报了创建水产大县的计划,并按照《湖北省建设水产大县行动方案》和《湖北省水产大县创建标准》,各地都制定了创建的工作方案。实施大县建设,必将为湖北省水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带来质的飞跃。
(3)把发展水产产业化作为推进现代渔业建设的根本途径。产业化水平的高低是渔业现代化程度的标志。2003年以前,湖北省水产品加工量不足8万吨,出口水产品不足2000万美元。加工业的落后导致湖北省水产产业化发展起色不大。这几年,通过全省上下各方面的努力,通过把促进水产品加工和扩大水产品外向型,作为湖北省水产业发展的长期战略加以扶持和培育,使水产品加工开始了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加工科技含量显著增加,水产品加工和出口呈跨越式发展。仅2007年全省新建加工能力在5000吨以上的加工企业达10家,全省加工能力新增加13万吨,达到63万吨。同时,出口创汇能力显著增强。随着湖北省水产养殖专业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的程度不断提高,湖北省水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市场份额迅速增加,出口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形成了以小龙虾和斑点叉尾 两大品种为主导,黄鳝、河蟹、泥鳅、龟鳖等鲜活水产品为补充的强劲出口势头。湖北省水产加工业仍在快速发展,并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在建的几个大项目如梁子湖水产品有限公司的多肽蛋白粉加工项目、鄂州正源氨基酸提取项目、汉川博安生物制品公司的鱼蛋白生产项目、东西湖鱼奶、天峡水产品加工厂等都在加速建设。
品牌发展能直接反应产业化发展的水平。湖北省水产品牌建设一直滞后于水产业的发展。这几年在抓规模渔业和板块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品牌渔业建设。一方面鼓励品牌整合,实施强强联合;另一方面是在现有已形成规模的知名品牌上发展大品种渔业,创建大品牌。目前“湖北龙虾”、“清江鱼”、“德炎水产”、“武昌鱼”等均在市场上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另外,还开始着手研究和挖掘笔架鱼肚、桐梓湖黄鳝、茅山大闸蟹等地方名品。
(4)把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作为推进现代渔业建设的生命。保障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是实施渔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容和目的,也是实现渔业现代化的关键因素,是现代渔业的生命线。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出台和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水产品质量安全将为全社会广泛关注。一方面认真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采取电视、报刊及专题宣讲等形式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另一方面要求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切实依法履行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职责,加强生产环节特别是养殖投入品的监管。先后在全省建成或在建了30个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使渔业病害的监控和防治体系逐步完善。近年,湖北省坚持推行标准化生产和渔业生产记录、养殖用药记录、产品销售记录以及产品标签制度,建立产品溯源制,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并从2004年开始在多个重点养殖区域开展养殖用药试点。每年都要不定期安排对重点出口基地、重点品种进行抽样检测,开展水产投入品专项执法检查,严打违禁药物和饲料的使用,有效地保证了水产品的质量安全。
(5)把加强资源养护是作为推进现代渔业建设的保障。水产资源是渔业的立业之本,发展之源。没有资源和资源丧失功能,发展现代渔业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近年来,尤其是2006年,国务院颁发了《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后,湖北省按照渔业发展“由养殖型渔业向生态渔业和有机渔业转变”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生态渔业建设,实现渔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促进。一是因地制宜制定养殖规划。根据农业部《关于印发〈完善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试行方案〉的通知》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农业厅关于完善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的意见的通知》的精神,湖北省切实开展了水域滩涂养殖规划编制和养殖证的发证工作。成立了全省实施养殖证制度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启动了《湖北省水域滩涂养殖规划》编制工作。在全省范围严格实施了渔业捕捞许可制度,全面推行捕捞许可证签发人制度,实行权责挂钩,并切实控制捕捞强度和渔船数量。二是全方位开展大水面整治。湖北省在扎扎实实抓好以长江、汉江为重点的禁渔期制度实施的同时,在大江、大河、大湖、大库推行禁渔期制度。近两年,湖北省又在全省所有湖泊开展逐步取缔过度围栏行动,先后拆除了洪湖、梁子湖等重要湖泊的围栏养殖。同时,杜绝大水面养殖中对生态环境有明显危害和影响的养殖模式和方式。并与湖北省环保局联合发文要求在一些重要水域开展禁养、限养珍珠行动,明令禁止在水库等饮用水水域投肥养殖。三是加强了对涉渔工程的监管。近几年,全省各级渔业部门加强了涉渔工程对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影响的调查评估工作,主动参与各类工程建设的环评,对有破坏性的涉渔工程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同时及时提出补偿和修复方案,并监督相关单位落实,确保了省内重要渔业水域受环境影响程度降到最低。四是加大了水生生物保护区建设力度。目前,湖北省有两个国家级白鳍豚保护区,一个中华鲟、两个大鲵省级保护区,不断加大其保护力度。着手编制湖北省保护区建设规划,并争取省政府印发了理顺两个白鳍豚保护区管理体制问题的会议纪要,将两个国家级保护区收归省级渔业主管部门直管,开创国家级水生动物保护区管理的新局面。五是广泛开展增殖放流。自农业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