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金昶
“上大学的时候,每次放假回到岛上,我都要站在码头上,深深呼吸几口这里的空气。”这是浙江省嵊泗县海洋与渔业局一位工作人员在谈起家乡时颇有感触的一句话。
对于拥有8700多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的嵊泗列岛来说,清新的海风只是大海丰厚馈赠的一部分。嵊泗闻名全国的渔场、优越的旅游资源,更是令人刮目相看。
近年来,岛上有了不少变化,私家车越来越多,楼越盖越漂亮,房价也越来越高。不论怎样变,蓝色永远是10万嵊泗人的现实与梦想。开发或是修复,传承或是转型,一切都是嵊泗人在对蓝色梦想的追寻中付出的努力。
田岙村:“体验渔业”富了的渔村
岙,意思是山间的平地。对于丘陵暗礁占据主体的嵊泗列岛来说,这样的平地显得弥足珍贵。田岙村,这个2007年入选中国最美乡村的小渔村,就坐落在嵊泗县泗礁山岛东南缘的五龙乡。
几年前,一种新的旅游业态让田岙村焕发出了新的活力。来自上海、杭州、宁波等城市的游客,在这里登上渔家小船,徜徉于山岛之间,在渔民们的指导下铺撒渔网,品尝着亲手捕获的海味。这就是体验渔业。
村长许松国说,目前村里从事体验渔业项目的渔船有40多条,渔民以自家渔船加入,由一家公司统一排序接待游客。村里还有“渔家乐”小旅馆160多家,床位4000多张,每家年均收入7万多元,生意好的时候一年可赚到20多万元。
在紧邻海滨的村道边,有一家名叫“好望角”的小旅馆,面朝着海湾和小岛。初冬时节,店里仍有少许客人入住,经理许贞波仍是不得闲。许贞波原在杭州工作,父亲和姐姐在老家搞起了“渔家乐”,他便决定回家帮忙。前年,家里投入100多万元对旅馆进行翻建,共布置了13个房间。经过两年的经营,当初50万元的贷款已全部还清。
渔业旅游不仅给村里带来了财富,也更新了村民的观念。走在村子里,许多居民家外墙上色彩艳丽的渔民画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抢眼,画中既有海上的辛劳,也有收获的喜悦。起初村民并不接受这种略显抽象的艺术形式,还有人说这是“鬼画”。但渐渐地,他们喜欢上了这种新颖的装饰形式,很多人还主动要求村里把画家请来,为他们画画。
为了创新经营手段,村里还开办过网站,打出了“东海渔村”的品牌;举办网络培训班,帮助村民掌握现代营销手段。现在,网络、微博已经成为许多村民联络客户、形象宣传的主要方式。
在不断接受新事物的同时,田岙村也有着“守旧”的一面。“我们要留住祖辈的捕鱼方式,温馨、怀旧才是我们的特色。”许松国说。为了让游客更好地体验传统渔家文化,田岙村邀请邻近的老艺人开办了手工坊和根雕工作室,丰富旅游内涵。
转变的是理念,创新的是模式,留下的是风情。
枸杞岛:收获幸福的贻贝之乡
当田岙村的村民通过渔业旅游走向富裕的时候,嵊泗列岛东部枸杞岛上的居民正享受着祖辈传下的贻贝产业带来的幸福。
枸杞岛宁静的海湾、洁净的水质为贻贝提供了栖息繁殖的场所,这里的贻贝分为紫贻贝和厚壳贻贝。初冬时节,紫贻贝已采收完毕,种苗投放也刚刚结束,厚壳贻贝的采收与销售还要持续更长的时间。
从高高的礁崖上望下去,白色的浮球连接着苗绳布满海面,如同一张珍珠结成的帘帐。枸杞岛渔业办公室主任罗存国介绍说,这里的养殖面积约1.2万亩,他们采用GPS定位的方法,以经纬度划分各家养殖户的界限,使养殖活动井然有序。
贻贝被当地人称作淡菜,曾经爬满枸杞岛的礁石岩壁。尽管早在上世纪50年代,岛上就有人开始养殖贻贝,但那只是小家小户的自发活动。随着野生贻贝的减少,养殖逐渐成为枸杞岛贻贝生产的主要模式。
渔家的小木船缓缓划入养殖区,年迈而强健的老渔民拉起苗绳,密密麻麻的黑色小贝挤满了绳体。待到来年6月,养殖户将迎来新一轮丰收。
素有“中国贻贝之乡”之称的枸杞岛,贻贝年产量占到嵊泗的70%以上,岛上养殖户平均年收入可达20万元。富足的生活使小岛百姓脸上泛着平和而自信的微笑,岛民得意地把家乡称为“世外桃源”。
尽管如此,这些生活在“桃源”中的人们也少不了近忧、远虑。随着全国其他地区贻贝养殖的发展,枸杞岛乃至整个嵊泗的贻贝产销面临着竞争的压力。
虽不是采收、加工的旺季,顺达海鲜食品有限公司车间里仍是一派繁忙景象。总经理彭存华说,为了适应竞争的需要,公司一方面改进生产线降低成本,一方面扩大销路,把产品推广到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同时还尝试开发速食产品。
苏明兆,昌盛海水养殖专业合作社社长。合作社发起于2000年,2008年正式注册为企业,现有10名股东。因为股东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公司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提高了生产和营销效率。合作社现有养殖海域3000多亩,贻贝产量1万多吨。苏明兆认为,充足的货源将使他们在市场定价中拥有更多的发言权。
此外,嵊泗县还在与上海大型水产批发配送中心进行洽商。如果合作成功,嵊泗贻贝的销路就更有保障了。
枸杞岛的命运注定要和贻贝联系在一起。贻贝为这里的人们带来今天的幸福,也昭示着明天的美景。
马鞍列岛:守望中的蓝色家园
不论是田岙村的渔业旅游,还是枸杞岛的贻贝养殖,所依仗的都是大海丰饶与洁净。保护生态与环境,已成为海岛人最迫切的使命。
在嵊泗县海洋与渔业局的门口,同时加挂着嵊泗县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局的牌子。工作人员每天的工作之一就是通过远程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实时监察保护区内各主要岛礁、海域的动态。9处主要监控点的现场画面,既可以同时排列,也可以随时切换。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遥控数十公里外的摄像头转换角度。这正是2011年启动的保护区建设项目的重要成果之一。
嵊泗马鞍列岛位于舟山群岛最北端,处于舟山渔场中心位置,其中岛礁面积1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530平方公里。这里辽阔的海域滋养了种类繁多的海洋物种,形成了岛礁自然地貌和潮间带湿地为主体的岛群海洋生态系统。2005年,国家海洋局批准建立浙江嵊泗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生长在这里的荔枝螺、蛟龙螺以及各种极具经济价值的贝类、藻类得到了有效保护。
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有关负责人介绍说,经过8年的建设和管理,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和物种资源状况已经改善。今年以来,保护区还对区域内的岛礁进行了“封锁式”保护,特别是严厉杜绝潜捕等大杀伤性的作业方式。在管理中,他们采用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加强海洋、工商、边防等部门的联动,另一方面发动乡镇和民间力量,共同查处违法捕捞行为。
除了高度的责任意识和严密的管理制度,海洋环保还需要更多的智慧含量。由于养殖产量增加,嵊泗贝壳年复一年地堆积在海岛上,对环境造成了破坏。解决贝壳堆积问题成为保护区的重点项目之一。研究发现,贻贝贝壳碾成的粉末,可以添加到饲料中。目前,这种贝壳粉末被销往江浙、上海一带的禽类企业,从废弃物变成了海水养殖的副产品,为沿海地区养殖废弃物的处理开辟了新的路径。
随着海岛旅游的兴起,海钓作为新型的休闲、体育活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粉丝”。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内禁止生产性的捕捞,但不禁止休闲性的垂钓活动。专业的海钓人士,凭借高超的技艺和先进的装备,每次的渔获动辄二三百斤,对保护区生物资源构成影响。但目前的法律法规对此并没有作出相应的规定。保护区负责人表示,尽管目前相关法规尚不健全,但他们已和旅游部门共同制定了管理条理,通过发证、控制海钓渔获数量与规格等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浩瀚的东海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嵊泗人……查看全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31203/6667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