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藻繁茂的海底,生活着一种像黄瓜一样的动物,它们披着褐色或苍绿色的外衣,身上长着许多突出的肉刺,这就是海中的"人参"--海参。海参是棘皮动物中名贵的海珍品。在中国海有20多种食用海参,有些价格昂贵,如刺参、梅花参、乌皱辐肛参等。
在我国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沿海,在海水稳静的海湾3-15米深的岩礁或细泥沙的海底,生活着一种身体背部布满大大小小的圆锥状肉刺的海参,名叫刺参。刺参是海参中最为名贵的一种。它很怕热,每当夏季来临、海水温度升高时,它便爬到深水里,伏在礁石附近,不吃也不动,开始了"夏眠",一直睡到仲秋季节才开始活动,这一觉足足要睡3个多月,待到秋高气爽、水温渐凉时,刺参便爬到浅水中,边爬边用树枝状的触手抓起海底含有丰富有机物质的泥沙,吞噬下去。夹在泥沙中的有机物质被消化吸收,消化不了的泥沙被排出体外。正是海参的粪便给那些潜水捕捉海参的人提供了线索。
海参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而且还是营养滋补品,对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抑制肿瘤、延年益寿都具有良好的功效。
海参 |
海中百合花--海百合
海百合与人们所熟悉的海参、海星、海胆一样,同属棘皮动物,不过海百合是棘皮动物中最原始、最古老的种类,在距今5.7亿万年前它就生活在海洋里。
海百合的外形极像植物,与陆地上的百合花很相似,所以人们称之为海百合。
生活在海洋中的海百合有的种类无柄,可自由游泳;有的有柄,生活在深海中。大多数海百合是用柄固着于海底,营固着生活的。附着部分能生卷枝,其身体中央部分呈杯形,有五个腕,每个腕又再分枝,腕中具有步带沟,也随腕的分枝而分枝,步带沟内有纤毛,纤毛不断活动可以摄食浮游生物。
白棘三列海胆 |
腕内有一行"脊骨",前后"脊骨"问具有可活动的关节,所以这些关节可以弯曲自如。
现存于世的海百合约有630种。在古代它们的数量和种类都相当多,曾在海洋中繁盛一时,后来它们中的多数种类逐渐消失。现在常见的种类有海羊齿、小卷海齿花以及青岛沿海的锯羽丽海羊齿等。
白棘三列海胆
白棘三列海胆。广泛分布于西沙群岛、海南省、广东省、台湾省等海域。
蛇 尾
蛇尾是棘皮动物大家族中成员最多的一支。据统计,全世界海洋中约有1800多种蛇尾类棘皮动物,我国沿海就有百余种。因为它们腕的形状和运动姿式很像蛇的尾巴,故得蛇尾一名。
我国古书中对蛇尾已有记载,不过古书中不叫蛇尾,而称它为"阳遂足"。例如,《本草纲目》书中记有:"阳遂足生海中,色青黑、腹白,有五足,不知头尾,生时体软,死即干脆。"古书中说的阳遂足,就是现在的蛇尾,为什么古代叫它阳遂足? "阳遂"二字的含义又是什么? 尚需进一步考证。
蛇尾分布范围之广、数量之多,是十分惊人的。从两极寒冷水域到热带海洋,从泥沙滩到岩礁间,到处都有它们的踪迹。1957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金星"号调查船在渤海湾内,用拖底栖动物的小网一次拖得6000多个萨氏真蛇尾,其数量之多,由此可见一斑。
蛇尾主要是吃一些有机物质的碎屑和一些小的底栖生物,如硅藻、有孔虫、小型蠕虫和甲壳动物等。它的摄食器官主要是腕和口部的触手。
蛇尾的运动主要是靠腕的伸屈和腕棘与海底的摩擦作用来完成的。常见的运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遵循一个腕的方向前进,即一个腕向前进,其余四个腕向后倒退;另一种是两个腕向时向前进,其余三个腕向后退,蛇尾顺两个腕中间的合力方向前进。
有趣的是,蛇尾的腕很容易断,人们在海边采集蛇尾时,稍有不慎就会把它的腕掐断。事实上,蛇尾有很强的"自切"和再生能力,尤其是腕很容易"自切"和再生,为此有人把蛇尾类动物称之为"脆海星"是不无道理的。蛇尾的"自切"是御敌的巧妙办法,凭借断掉部分腕足来换取整体的生存。失掉的部分,不久又会重新再生出采,所以蛇尾类的"自切"和再生是它们得以生存所必不可少的手段。甚至它们的体盘损伤或失掉后也能够再生出来。
蛇尾类是有极高经济价值的名贵鱼类--真鲷、大黄鱼、牙鲆等的重要饵料之一。特别是大黄鱼,蛇尾在它的食物中占了主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