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盔戴甲的节肢动物(二)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5-05-21 03:22:17 
善于伪装的蟹--关公蟹
生活在海洋中的蟹类,是蟹家族中相当兴旺的一支,它们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本领也各不相同。有行走如飞的沙蟹、不付房租的寄居蟹、能上树的椰子蟹以及用一米多长的长腿支撑自己身体在海底爬行的高脚蟹等等。在众多的海蟹中,最奇特和最有传奇色彩的要算是关公蟹了。

关公蟹是一种生活在浅海泥砂质海底,营底栖生活的小型蟹类,它的甲壳宽只有3厘米左右,背、腹之间的距离很小,几乎没有什么厚度,所以蟹体显得特别薄。因为它背甲上面的沟纹象中国古代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公的脸谱--卧蚕眉、丹凤眼,因而在我国它被称为关公蟹。

这种小型海蟹有四对步尺,后两对步足短小而且尖锐,呈剪刀状,关公蟹能用这两对短小的步足抓住比自己躯体还要大的贝壳、石块或树叶等物背负在自己的背上,把自己的身体伪装起来,以此防御敌害。

这种小型海蟹在日本的名字叫平家蟹。日本人为什么叫它平家蟹呢? 这里还有一段典故。平氏家族原是日本有名的一门武士家族,1185年和源氏家族在獭户内海的檀之浦一战,被源氏打败,平家武士们葬身大海。日本人认为这种蟹就是平家武士们亡灵的化身,因为它背甲上面的沟纹象一个怒气冲天的人的脸谱:两眼竖起,口成八字状,看上去是带着许多仇恨的样子,又因为它们多生活在濒户内海,所以日本人称它为平家蟹。关于平家蟹的传说,在日本至今仍广为流传,甚至日本的自然科学书籍中,也叫这种蟹为平家蟹。

1985年正值平家一门武士檀之浦一战惨败800周年,日本《朝日新闻》还专为此刊登了有关这种蟹的一些报道和不同见解的争论,争论的内容是为什么平家蟹在濒户内海特别多。美国人卡尔·赛格认为:由于日本渔民捕到此蟹后,认为是平家武士的亡灵,所以都重新把它们放归到海中,因而促进了这种蟹的大量繁衍。而日本横滨大学的酒井恒博士认为不能用这种说法来解释,因为平家蟹不只生活在檀之浦。这种蟹之所以得以大量繁衍,主要是因为它们压根儿就没有多少肉,根本就不能食用,并非什么亡灵的原因。显然酒井恒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寄居蟹属于冷水种,是黄海较深海底的优势种
关公蟹 寄居蟹
分布于我国的西沙群岛海域 斑蟹分布于我国南海,与海胆共栖
格纹细螯蟹 斑蟹
也称滨虾,分布于我国南海等热带海域

岩虾

龙 虾
龙虾只产于我国东海南部和南海;广东省东部和西部浅海产量较大。

梭子蟹节肢动物中的活化石--鲎
鲎,是海栖用鳃呼吸的节肢动物,因其附肢位于口的周围,故属肢口纲。堂的身体呈瓢状,由头胸部、腹部和尾剑三部分组成。整个身体覆以硬甲,背部圆突,腹部凹陷。在动物界中,像鲎这样4亿多年来,一直顽固地保持着古老面貌、拒不进化的现象是不多见的。这对人们今天来研究亿万年前生物的进化不能不说是个极大的优点。

龙虾 梭子蟹节肢动物中的活化石--鲎

鲎的祖先,最早出现在古生代的泥盆纪,并占据统治地位。当时恐龙尚未崛起,原始鱼类刚刚问世,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它同时代的一些动物,或则进化,或已灭绝,而唯独鲎保存下来并仍保留其原始、古老的相貌,成为现今人们研究古生物化石的佐证,所以鲎有"活化石"之称。从它的胚胎发生过程来看,幼鲎酷似古生代寒武纪出现的三叶虫,所以鲎可能是与三叶虫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

亿万年来,鲎默默无闻地生长、发育、繁衍后代。人们长期以来只把它做为一种海味来品尝它的肉、卵的鲜美,别无他用。然而,到本世纪60年代初,人们发现鲎的眼睛很像一个地磁波接受器,能在光线昏暗的海底准确无误地捕捉食物,于是鲎眼成为人们仿生的对象。人们根据鲎眼的结构原理,研制设计出许多新仪器,至此,这一默默无闻的古老动物,一时便名声大噪,为世人所瞩目。

海滩上的鲎

圆尾鲎是现存种类中个体最小的一种。它平均体长为30厘米左右,体重平均在0.5公斤左右。过去的资料记载,我国沿海只有中国鲎一种。1984年广西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工作者,在调查我国沿海鲎资源的过程中,在南海北部湾沿岸浅海现了圆尾鲎。为此现今我国沿海已有中国鲎和圆尾鲎两种。

圆尾鲎的肉不能食用,人们吃了之后会引起中毒乃至死亡。所以广西一带沿海渔民称它为鬼鲎仔。

圆尾鲎在我国北部湾沿海的首次发现,无疑是十分重要和可喜的。这不仅丰富了我国沿海鲎的种类,而且对进一步研究它的形态、生态和生理机能,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藤壶

藤壶
当我们在海滨漫步时,还会看到岩石上一簇簇灰白色、有石灰质外壳的小动物,这些小动物是节肢动物大学族中又一分支,叫藤壶。藤壶的形状有点像马的牙齿,所以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常叫它"马牙"。藤壶不但附着在礁石上,而且还能固着在船体上,任凭惊涛骇浪的打击也冲刷不掉。它们为什么能牢牢地附着在岩礁和船体上呢?这是因为藤壶在每一次蜕皮之后,就要分沁一圈粘性的藤壶初生胶,这种胶含有多种生化成分和极强的粘着力。目前,藤壶的这种奇特胶着能力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一旦开发成功,这种"藤壶粘合剂",将在水下抢险补漏工作中大显威力。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