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背三棱籍鲀
体被多角形板状鳞
合成的骨甲所包。体的横断面大致为三棱形。背中棱中部的鳞板向上突出,形成一尖峰。
暖水性近海底层小鱼,一般体长100一120毫米。游泳缓慢,借骨甲以自卫。
分布于印度洋及太平洋西部。我国仅见于南海。
体被多角形板状鳞

暖水性近海底层小鱼,一般体长100一120毫米。游泳缓慢,借骨甲以自卫。
分布于印度洋及太平洋西部。我国仅见于南海。
毛壁鱼
体侧扁,腹部突出。体被细绒毛状小棘。头大。鳃孔小,位于臂状胸鳍基部下方。背鳍第一鳍棘顶端为一球状穗,形成吻触手;第二鳍棘后方的额上有一凹窝。臀鳍鳍条7根。体上及各鳍具不规则深色斜纹。
暖水性底层鱼类。体长一般在110毫米以下。栖息水深可达900米。以吻触手顶端的球状穗诱捕小鱼等为食。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仅见于南海。
少女鱼
少女鱼。唇厚,略隆起。鳍棘部短于鳍条部,最后鳍棘略短于第一鳍条。头和体侧具4条茶色横带。长20厘米。分布地区:南海、台湾海、西太平洋、澳大利亚北部海域。
四带马夫鱼
四带马夫鱼。俗名:花关刀。背鳍第四鳍棘显著延长,呈长鞭状。头体侧具四色横带。背鳍及尾鳍呈橙黄色。体长25厘米。分布地区:南海、台湾和日本海域。
二色拟雀鲷
二色拟雀鲷。犁骨与颚骨具牙。侧线中断,上侧线几近体背缘,下侧线延伸至尾基。体前半部紫色,后半部黄色。体长5厘米。分布地区:西太平洋热带水域。
白星石斑鱼
白星石斑鱼。体黑褐色,背鳍边缘呈白色。体侧、背鳍、臀鳍和尾鳍均散布有白色斑点,但在体侧的白斑相连成不规则的波浪形斑纹。体长50厘米。分布地区:南海、台湾海峡、红海、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水域。
触须蓑鲉
触须蓑鲤。口大。胸鳍和背鳍鳍棘很长,鳍膜深裂。胸鳍鳍膜扇状,具褐斑点。横带纹,尾柄无纵带。体长20厘米。分布地区:印度洋和太平洋中、西部热带水域。
鞭蝴蝶鱼
鞭蝴蝶鱼。俗名:黑腰蝶。背鳍第四鳍条呈丝状延长。体后上部具一卵形蓝黑色大斑,斑下缘为宽白边,后缘橘红色。体侧有6-7条蓝色纵带。体长20厘米。分布地区: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台湾海域、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