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小,背位,眼下方有一深凹。犁骨元牙。背鳍棘被以厚皮,基部具毒囊。胸鳍下方无游离鳍条。
暖水性底层鱼类,常隐伏在近岸珊瑚礁和岩礁间。体长一般为95~224毫米。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海区。我国见于南海。
美鳐
尾上具结刺6行。吻软骨愈合部短于分离部。两颌牙多于40个。体盘前部斜方形,在吻侧与眼后外侧缘凹入。
为底层小型鳃类,一般体长为300毫米左右。栖息于浅海沙质底海域。常与孔绍相混杂,其不同点,本种尾部结刺为1行,上下颌牙多于奶个。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见于黄海和东海。
眼睛鱼
体甚侧扁,形如一眼镜片。腹缘甚凸而薄锐。 口小,几呈垂直状。臀路基底长,鱼小时有2络棘,鳍条38~33; 鱼大时,结棘消失,大部鳍条包于皮下,仅末端露出。腹络细条状。
暖水性鱼类。体长一般为900~200毫米。为广东沿海习见种类。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和东海。
朴蝴蝶鱼
口小,吻突出。背鳍有强大鳍棘ll报,以第四鳍棘为最长。臀鳍有强棘3报。背鳍鳍条部前下方有一镶白边圆形大蓝斑。体侧有4条镶蓝边黄色横带。
栖息于近海珊瑚礁或岩石间。小型鱼,体长一般50~90毫米。
分布广,数量亦较多,为我国沿海产蝴蝶鱼类中最常见种。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南海和东海。
肩环刺盖鱼
体侧有多条环形带,肩部有小蓝色环。背鳍有尖锐鳍棘12根。鳃盖骨边缘有锯齿,隅角处有一强棘。腹结与臀鳍皆具强棘。
暖水性珊瑚礁鱼。 体长一般300毫米左右,为蝴蝶鱼类中体型较大者。我国海南岛南岸海域可捕到。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的南、北回归线问海域。我国产于南海。
吸盘鱼
头背部由第一背鳍形成的吸盘较长,有横排软骨板22~26对。第二背结与臀鳍基底等长,有35~40鳍条。尾鳍在幼鱼时尖形,到成鱼逐渐为凹叉形。
一般体长220~450毫米, 最大不超过900毫米。游泳能力虽较差,但它分布遍于世界各海域,主要借助其头部吸附力很强的吸盘,吸附于游泳能力强的大型鲨鱼或海兽身体的腹面,有时亦吸附于船底,它自己不需游泳,被带到世界各海洋。当到达饵料丰富的海区,便脱离宿主,摄取食物。然后再吸附于新的宿主,继续向另外海区转移。
广泛分布于世界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海域。我国沿海均产之。
比目鱼
两眼均在头左侧。有眼侧深褐色,被栉鳞;元眼侧白色,被圆鳞。口大,两侧口裂等长。上下颌各具1行大尖牙。
近海温水性底层鱼类。仔鱼眼对称,在发育过程中进行变态,右眼转至左侧。变态完成后下沉海底,常侧卧潜伏于泥沙中。体长一般250~500毫米,大者达700毫米左右。依季节作短距离集群泅游。在黄海和渤海产量较多。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均产之。
木叶鲽
两眼均在头.的右侧。有眼侧体褐色,有深色细斑;元眼侧白色。体两侧均被小圆鳞。 口小,两侧口裂不等长。有眼侧两颌均无牙,无眼侧各有2~3行细尖牙。眼间隔窄,呈嵴状隆起,前后各有一小棘。前鳃盖边缘隐于皮下,不游离。
温水性近海底层鱼类。一般体长110~220毫米。仔鱼时两眼对称,变态后左眼移至右侧,转为底栖生活。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均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