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打造经济升级版 向“深蓝”跨越

来源:大众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6:46:11 

在日前召开的全市科学发展观摩会议上,烟台市委书记张江汀提出:“以质量效益为中心,加快推进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做好向蓝色经济升级、向高端产业升级、向新型城镇化升级三篇文章,努力打造烟台经济‘升级版’。”

这样的决策,底气来自于烟台经济多年来快速健康发展的厚实家底;来自于他们以科技创新推进蓝区建设的生动实践;来自于烟台三次产业结构的优化改善和协调发展。今年上半年,烟台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745.5亿元,增长10.3%,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转调,意味着新的姿态;升级,昭示着新的开始。这是烟台经济科学发展的新指向,也是高点起步的再出发。

向“深蓝”跨越

黄海之滨,金山湾畔,当前烟台“一号工程”——东部新区建设正强力推进:200平方公里起步区路网框架加速形成,总投资20亿元的杨子荣文化教育产业园项目顺利签约,海洋产权交易中心、海洋经济总部基地、海洋创业服务大厦超常规推进,年内全部封顶,五年内将完成基础设施投入300亿元、产业项目投入2000亿元。

以东部新区建设为龙头,烟台不断加快迈向“深蓝时代”的步伐:突出新兴、高端、生态特征,在“一极领先、多极崛起”战略格局下,激活东部新区和“三湾一岛”主战场,构筑起“蓝色崛起”崭新平台。

初秋时节,走访蓝区建设主战场,催人奋进的是各板块高点起步、大干快上的干劲。西看莱州湾——黄三角首个10万吨级泊位建成投运,2个10万吨级泊位年内开工,唱响“蓝黄”协奏曲;南看丁字湾——接力“后亚沙时代”,总投资500亿元的中龙影视产业园等一批高端项目,聚力突破高端旅游;北看龙口湾——高端制造业渐成气候,汽车、现代化工、铝材、海洋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等数千亿级产业基地加速形成;海上看长岛——加速推进41个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南北长山联岛大桥即将合龙通车,推动长岛向特殊功能区转变。

深耕海洋,蓝色聚变。主战场捷报频传,带动了全市蓝色经济快速发展:去年,全市主要海洋产业产值完成1727.4亿元,增长16.7%,高于全市其他产业增幅。今年上半年,该市主要海洋产业产值完成906.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4%。

突出“新兴、高端、生态”,“一极领先、多极崛起”战略既有龙头带动,又有多极支撑,把这些有特色和潜力的区域,转化为优势区域,既为烟台“蓝色跨越”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更为半岛蓝区发展提供了新型样板。

中集来福士演绎的精彩,是烟台发展海洋新兴产业的缩影。截至8月份,中集来福士拥有5座深水半潜平台订单,占国内市场份额67%,同时还有4座自升平台订单,占国内市场额20%,合同总额超过30亿美元。这让烟台高端装备制造业跨进世界“海工俱乐部”,感受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独特魅力。

除了半潜式钻井平台、抗癌新药等一批高精尖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外,还有一大批企业从“背海发展”转为“向海而行”,玲珑轮胎在壮大轮胎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保税物流;新忠耀公司在继续搞好动车配件生产的同时,进军海洋石油钻探配件行业……推动产业集聚,成为烟台市蓝色经济的一大亮点。

现代海洋经济的竞争,本质是高科技的竞争。截至目前,烟台市已拥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00多家,其中中科院海岸带研究所、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等涉海平台超过30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17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9.9%。项目带动,产业引领,瞄准“新兴、高端、生态”,坚持集约布局、链式发展,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正在烟台加速形成。

向高端迈进

不久前,烟台市政府与中关村管委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南山集团和中关村发展集团携手,将联合发展航空材料研发、飞机零部件生产、飞机组装、专用设备制造等高科技产业。正如烟台市发改委负责人所说,烟台之所以看中这个项目,其一是产业升级之需,其二是培植高新之利。

转身向“高”,正成为烟台打造经济“升级版”的现实选择。高端产业是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带动力量,是稳增长与降消耗、促生产与优生态的结合点。为推动向高端产业升级,烟台市启动实施“5510”工程,着力培育5个产值过5000亿元的主导产业、5个产值过1000亿元的龙头企业、10个产值过1000亿元的产品集群。目前,该市五大战略新兴产业已经聚集起了一批很有市场前景的优质项目。五大传统优势产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已有2个超过2000亿元、3个超过1000亿元,今年前7个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781.4亿元,同比增长12.4%,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升至68.9%,涌现出南山、东岳、张裕、万华、招金等一大批骨干企业,成为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旗舰。

事实上,工业经济的转调升级,一直伴随着烟台这座城市的发展,产业步伐向国际分工和产业链高端迈进,加速“高新化”进程。从“十一五”之初的“3·50工程”,到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8515”培强做大工程,再到眼下正在加紧实施的“5510”工程,一路走来,烟台工业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呈现出“众星捧月”式的产业生态。一大批龙头企业“扎推”涌现,汽车、手机、黄金、电脑、特种化纤等众多产业集群交相辉映,形成龙头带动、集群发展、整体跃升的工业发展格局。今年前7个月,全市工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388.8亿元,利税765.6亿元,利润586.6亿元,均居全省第二位。

转调出生机,调整出活力,提质增效、打造经济“升级版”,传统优势产业要更大更强,新型战略产业也要快速崛起。当前,烟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初露峥嵘”,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云计算基地、工业机器人、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等一批优质项目“千帆竞发”。从无到有,再到发展成为一个新的支柱产业,烟台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五大战略新兴产业,正在走向“规模化”中完成着产业布局与成长。到2015年,烟台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海洋高技术产业产值将达到5000亿元,成为全市新的支柱产业。

向集约高效推进

富士康烟台园区所在地在“谷歌”地图上,显示的还是开发区“河北村”,但笔者在这里看到的却是成排的标准厂房和住宅楼。说这里是“工厂”也不合适,道路宽阔平整,基础设施一应俱全,8万人在此居住生活,完全是一个繁荣的小城镇。

“这里原来是土路,现在出门就有公交车,住楼房、有医院、集中供暖,生活很方便。”老渔民梁禹忠说,现在全村人住进了楼房,年轻人进厂当了工人,老年人每人每月能领到1400元左右养老金,政府还为农民缴纳了养老和医疗保险。

“河北村”的变化,是烟台市以功能区带动模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城镇化需要产业的集中和人口的吸纳,工业化无疑对此有着强大推动力,而雄厚的工业基础是烟台的先天优势,1500平方公里的园区建成面积,可吸纳就业125万人。为了激活这一活力板块,烟台市实施了功能区带动战略,强化行政中心、园区、中心镇、强企、强村的“五个带动”,实现“人的城镇化”新突破。

所谓“功能区带动”,就是发挥拥有众多具有产业发展功能的国家级、省级园区的独特优势,以6个国家级园区、10个省级园区、9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和100多个县域经济集中区为产业、人口聚集区,以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生态文明示范区为产业、人口结构优化区,以市、县、镇行政中心区和农村社区为服务和宜居功能区,促进产业、要素、人口聚集,加快建设一批集经济、服务、生态、宜居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城区,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速度和质量。

由市区滨海路一路向东,是一片新规划的区域——东部海洋经济新区。目前,200平方公里起步区建设已启动,昔日荒寂的盐碱滩上,海洋经济总部基地、滨海度假酒店群正拔地而起,城的模样已经显现。这座正在崛起的新城,源于功能区“一极领先、多极崛起”板块辐射,也是行政中心带动效应的释放。

代市长孟凡利向笔者描述烟台市“功能区带动”战略的总体格局:“以‘蓝、黄、高’三大功能区为总体框架,以东部海洋经济新区、西部莱州湾、南部丁字湾、北部龙口湾、长岛休闲度假岛为‘一极领先、多极崛起’板块。”目前,这一特色城镇化发展大框架已经拉开,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将达到63%,到2020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

城镇化绝不是单纯的小区成片、农民上楼,而是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不仅要解决好进城农民的待遇、保障问题,还需推动产业项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今年前5个月,全市15个示范镇新开工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项目77个,累计投入县镇财政资金3.6亿元,全市一半以上乡镇被评为省级以上环境优美镇,建成1200多个新型农村社区。预计到2015年,烟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覆盖率达到96%以上……
查看全文:http://www.qdlsjj.com/news/view.php?id=9203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