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亿年前杭州可能是海洋生物的“避难所”

来源:唐永春 钟卓嫣   发布时间:2015-05-21 03:23:20 
在余杭区发现的一批直径只有3到5毫米的化石,经国内权威地质专家鉴定,被确认为是距今5.1亿年至4.38亿年的奥陶纪向距今4.38亿年至4.1亿年的志留纪演化时期的腕足动物化石,是当时活跃在地球上的深水壳相动物的主要种群,也是目前世界上所发现唯一的深水壳相动物化石群。在深受国内专家关注的同时,这些化石同样吸引了国际专家来到杭州。11月1日,国际古生物学会主席、国际地层委员会奥陶系分会主席、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David A. T. Harper教授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戎嘉余等中方人员的陪同下,专程实地考察了余杭区余杭镇深水壳相动物化石群,并肯定了这一发现的科学意义。

2005年7月,浙江地质调查院专家俞国华在余杭镇安乐山进行地质调查时,不经意间在安乐塔正前方下面一座亭子旁边的一处石壁上发现了直径仅几毫米的贝壳化石,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楚。此后,他又多次前来进行地质调查,采集相关信息,并把贝壳化石提供给中科院南京地质研究院进行鉴定。

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戎嘉余教授和詹仁斌教授鉴定,该化石属志留纪早期化石,全球罕见。随后,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浙江省地质调查院联合实地探查,又在安乐塔东侧山坡的小树林中发现了腕足、三叶虫等古生物化石群。通过仔细研究,证实这些动物化石处于奥陶纪与志留纪时期之间,迄今约4亿年,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发现的奥陶纪末期深海动物证据。

一直以来,国际古生物学界普遍认为,奥陶纪末期那场环境大灾难,令80%以上的古生物物种灭绝。然而幸存的物种是怎样躲过这场灾难的,一直缺乏实物证据。这次发现颇显意外。由于古杭州处于南半球的深水区,而原始动物只能在浅水中生存,因此杭州从来没有古生物化石发现。据专家推测,在面临环境异常变化时,有些动物采取手段自救,对自身体型进行改造以适应深水环境,借助浅水区向深水区过渡的特殊地理环境,迁移到深水处,躲过了那场大灾难,从而使杭州地区成为奥陶纪末期生物大灭绝时一些生物幸存的一个场所。

国际古生物学会主席Harper教授于近日在对化石剖面进行认真仔细的鉴定后,十分兴奋,表示这是一处全球唯一的深水壳相化石群,保存完好,不仅揭示了生物宏进化过程的细节,还证明杭州地区可能是当时海洋生物躲避环境灾难的“避难所”之一,此次发现对研究古生物进化、尤其是奥陶纪生物大灭绝到复苏的演化过程,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同时,他对化石群得到良好保护表示感谢,建议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充分挖掘其科学价值和地学教育的科普价值。

相关链接

奥陶纪:地质年代名称,(原始的脊椎动物出现)是古生代的第二个纪,距今5.1-4.38亿年,是地史上海侵最广泛的时期之一。奥陶纪时期的海洋生物是现代动物的最早祖先,该时期典型动物有鱼类、三叶虫、腕动物、鹦鹉螺、双壳类等。这一时期仍然没有任何动物种类生活在陆地上。

志留纪:(笔石的时代,陆生植物和有颌类出现)是早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古生代第三个纪,距今4.38亿年-4.1亿年。志留纪的生物群特别是无脊椎动物,与奥陶纪生物的谱系关系密切,唯类别更加繁多。脊椎动物只有原始的无颌类。陆生植物的出现则是志留纪生物革新的一个重要标志。

腕足动物:腕足类动物有介壳两枚,大小相等或不等,掩盖背腹两面,是其特点。腕足动物区别于双壳动物主要在于前者是背腹两壳沿纵中线对称,两壳本身不对称,而后者是两壳本身对称。腕足动物身体柔软,左右对称,头顶有突出部,生有许多触手,称“腕足”。在地质时代种类很多,寒武纪即已出现,晚古生代达于全盛,中生代开始衰退,现在已很少。腕足动物在奥陶纪演化比较迅速,大部分的类群均已出现。无铰类、几丁质壳的腕足类逐渐衰退,钙质壳的有铰类则盛极一时。

三叶虫:最有代表性的远古动物,距今5.6亿年前的寒武纪就出现,5亿—4.3亿年前发展到高峰,至2.4亿年前的二叠纪完全灭绝,前后在地球上生存了三亿多年。三叶虫,属于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仅生活在古生代的海洋中,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它们演化出繁多的种类,有的长达70厘米,有的只有2毫米。背壳纵分为三部分,因此名为“三叶虫”。奥陶纪海洋里生活着500多种三叶虫,虽然没有寒武纪时期的种类多,但其数量仍是巨大的。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