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赵宁)记者10月10日从国家海洋局获悉,最新监测结果显示,日本福岛东南方向的西太平洋海域仍受到核泄漏事故显著影响,海水及生物样品中的铯-137、铯-134、银-110m和锶-90的活度水平较2012年有所上升。我国管辖海域尚未受到日本核泄漏事故影响。
根据公布的数据,国家海洋局从日本福岛东南方向西太平洋海域48%的海水样品中,检出了正常情况下海水中无法检出的放射性核素铯-134,从74%的海水样品中检出了铯-137,从全部海水样品中均检出了锶-90。此外,监测结果显示,57%的海水样品中的铯-137活度以及36%的海水样品中的锶-90活度明显超出核泄漏前日本近岸海域背景水平。从海洋生物样品来看,在日本福岛东南方向西太平洋海域捕获的巴特柔鱼(鱿鱼)样品中,73.3%的样品检出了核泄漏事故前未能检出的银-110m。样品中铯-134、银-110m、锶-90的活度水平较2012年第二航次的监测结果有所上升,且显著高于核事故前(2010年)。此外,在该海域捕获的大青鲨、鲯鳅样品中,均检测出不同活度的铯-134、铯-137、锶-90和银-110m。此外,海洋大气放射性监测结果未发现异常,海洋沉积物样品未检测出放射性核素。
据悉,为积极应对日本核泄漏事故对我国管辖海域及西太平洋海洋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国家海洋局在2011年~2012年4个监测航次工作的基础上,于2013年4月24日至6月2日组织开展了2013年度西太平洋海洋环境放射性第一航次监测工作(总第5航次),重点对日本福岛东南方向西太平洋公海海域及我国台湾南部海域海洋大气、海水、海洋生物、海洋沉积物实施监测……查看全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31011/6528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