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孙安然
洞头地处浙南沿海、瓯江口外,共有168个岛礁,素有“百岛之县”之称。乘车前往洞头本岛,沿途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岛屿,犹如一串撒在万倾碧波上的珍珠。
2012年,洞头县在温州市率先成为国家生态县,在浙江省率先获准建立国家级海洋公园。2013年初,又被国家海洋局批准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近日,记者走进洞头岛,实地采访洞头在海岛开发整治过程中是如何践行人海合一的海洋生态文明理念的。
清理垃圾 还海岛一片碧海蓝天
在未开展海岛环境整治之时,这里并不是现在所看到的的这番景象。
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山上的垃圾成堆,生活垃圾直接排到门前的小河里再流入大海,海上常年漂浮着一层黑乎乎的油污……洞头县海洋与渔业局资源环境科科长林进尊回忆起当年的场景,不禁皱起了眉头。
垃圾污染了环境,也破坏了海岛生态平衡,洞头岛经济发展依靠的滩涂养殖遭到了极大破坏。林进尊说:“海岛周边养殖物如藻类、贝类都死了,出海打捞到的鱼也越来越少。”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洞头县海洋与渔业局加大了对垃圾回收、集中处理的力度。“针对山上垃圾污染严重的情况,我们把污染区域分块交给村民去管理,定期进行检查评比。”洞头县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李昌达说,“这样既提高了村民的积极性,也有效处理了山上的垃圾。”
同时,洞头县还安排了7艘海上垃圾回收船,在重点港口及港口周边海域进行废弃固体垃圾回收。回收的垃圾被集中运出洞头岛,再送至垃圾焚烧厂进行焚烧。
控制海油污染则是一项不易攻克的难关。岛上的产业主要是渔业,渔船造成的污染面积比较广,管理难度大。洞头县海洋与渔业局先从开培训班、听讲座,提高渔民的环保意识做起,同时加大海洋废油排放监督和管理力度,对直接把废油排入海中的个人进行严厉惩罚。李昌达说,这种双管齐下的方式很有用,现在渔民都是用油桶把油污收集起来,再带回岸上。
来到洞头岛中心渔港,见到一艘艘渔船在水面上作业,两艘较大的船只并排缓缓地移动。李昌达告诉记者,这是新增的两条废油回收船。“废油回收船会及时发现海面上的油污,并通过专业设备对油污进行收集。”据悉,洞头岛现在已经配备了6艘海上废油回收船,基本清理了海上的废弃油污。
不仅如此,洞头县海洋与渔业局还在东沙渔港、鹿西渔港、洞头中心渔港等处共设立5个船舶废油回收点,把渔民带回来的油污集中起来,送往相关单位通过氧化、发酵、再回收等形式把油污处理掉。
登上望海楼眺望洞头岛,远处海面清澈不见一丝杂质,近处山上绿树成荫不见一片垃圾,渔民在近岸滩涂作业,不时有海鸟从海面划过,掀起一圈圈水纹。“洞头岛近岸海洋生态得到了有效保护,近岸海域一、二类水质占海域面积比重达84.6%。”林进尊自豪地说。
风力发电“瞎子岛”变“不夜城”
李建国已经在岛上生活了大半辈子,在40年前第一次登上洞头岛时,最让他头疼的就是用电问题。
“当时岛上仅有一个小型煤电厂,用电都得限时限量。”李建国回忆道,“有时白天修理,夜里发电。电压低,光度弱,到了晚上还是什么都看不清,群众都叫它‘蜡烛电厂’。那时候,岛民到了晚上就两眼一抹黑,除了睡觉什么也干不了。”
供电量与用电量的供需不平衡,亟需建设新的发电厂。近年来,在国家海洋局大力提倡发展清洁能源的号召下,洞头县海洋与渔业局抓住了机会。“为什么不发展风力发电呢!既能节约能源,又能保护环境。”李昌达说。
他告诉记者,洞头是个风能大县,具有海域广阔、无屏障、顺序风、风力密度均匀、风向不多等特点。年平均大于每秒3米的可利用风速达7525小时,风能密度为每平方米346瓦,属于全国风能密度一类地区,是建设风电场的理想场所。
同时,风力还是清洁可再生能源,是目前新能源中技术最成熟、最具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发展前景的发电方式之一。2007年,位于白迭岙和火石山处的山头顶风力发电站顺势而建。
来到山头顶风力发电站,一组组高约50米的机组似巨人般屹立在山顶,直指蓝天。每台单机由3片长约25米叶片组成的叶轮不停地旋转着,机器发出低沉的轰鸣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据悉,山头顶风力发电站于2008年12月完工,占地面积8394平方米,共包括18台装机容量(单机)750千瓦的发电机组。李昌达告诉记者:“现在风力发电站已经可以解决全县用电量的1/3,大大缓解了岛上的用电压力,同时还节约了资源。”
现在一到晚上,洞头岛不再是从前那个“瞎子岛”,而变成了“不夜城”,一排排路灯照得街道通明。一吃完晚饭,李建国就出去跟老战友在路边下棋,不少岛民还在一旁驻足观看。在马路对面的广场上,有各种颜色的灯将广场装饰得五彩斑斓,一群活力十足的大妈们跟着音乐跳起了时下流行的广场舞……查看全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30918/6485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