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东端闪烁"威海蓝" 威海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海上看威海,风景如画。 图片均由威海市委宣传部提供
建设在海边的威海公园。
和着蓝色浪潮拍打半岛最东端礁石的节拍,威海这座以休闲、宜居为灵魂的城市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是传统优势产业转型,51岁的海带养殖户刘伟民借助威海推广海产品养殖新技术的机遇,每亩海带收入增了数倍;这种变化是以体育休闲项目为主的特色旅游产业蓬勃兴起,66岁的退休老人李宝生丢掉了药罐子,成了铁人三项大军中的一员;这种变化是新兴产业崛起,郝晓杰带着自己的渔船小厂“驶向高端”,造出了豪华游艇;这种变化是将文化上升为这座城市的竞争力,让很多像退休老人林修山一样的威海人在家门口读史阅今,宣扬一座城市的文化魅力……
海大教授指点下种出“金海带”
养了一辈子海带的荣成人刘伟民没有想到,有朝一日能让自己养殖的海带走出国门,走上外国人的餐桌。
51岁的刘伟民说,威海地区冬春季海水水温较低,非常适宜海带的生长,而荣成更是著名的“中国海带之乡”,是全国最大的海带生产加工基地。
刘伟民从年轻时就跟随父辈在海边养殖海带,“女儿上大学、儿子结婚全都是靠我养殖海带卖钱供起来的,海带是我们家的经济支柱”。不过,前几年因为品种老化,海带产业陷入了“靠天吃饭”的怪圈,海带产量下滑严重,价格也一降再降,令老海带养殖户损失惨重。
“这两年情况逐渐好转,全都换了新品种。”刘伟民高兴地说,近两年威海市加大了与科研院所的交流和联系,研发推广海带新品种。“这是‘爱伦湾’海带新品,是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培育的,不仅生长周期短,含胶含碘量也成倍增长。”刘伟民介绍。
“我现在养殖的海带根本就不愁销路,直接就有海带加工企业上门来收,企业再生产出海带卷、海带面、海带煎饼、海带水饺等产品出口到日韩、欧洲。”刘伟民笑着说,以前养海带每亩收入一两千元,现在能达五六千元,俨然成了“金海带”。
每年都和“国际铁人”过过招
谈起威海最有名的体育赛事,街头上的小朋友也都知道,那就是铁人三项运动。2010年威海首次承办长距离铁人三项世界杯系列赛,这也是我国第一次承办此种赛事,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媒体的注意。之后,威海每年9月份都会举办铁人三项的国际比赛.“铁人三项”也逐渐成为了威海的城市体育名片。
今年66岁的李宝生是铁人三项比赛的常客,也经常到外地去参加比赛。他告诉记者,这项运动在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爱好者逐年增加,尤其是威海承办世界大赛后,这项运动在当地更是受到市民的欢迎。
铁人三项运动包括游泳、自行车、跑步三种运动。李宝生说,这项运动最易捕获人心的地方是 ,即便是最高级别的世锦赛,也会将业余铁人三项赛事专门设入日程,任何一名爱好者都能享受到与专业选手同样的参赛待遇,这也给了他参赛的机会和动力。
“每次参加比赛,我能完成比赛都会很开心 ,好多年轻人都是走路,我一路都是跑的。”李宝生说,像他这个年龄,参赛不为拿奖牌,而是为了感受比赛的氛围,享受竞技的乐趣 ,尤其是能在自家门口和国际顶尖的铁人三项运动高手同场竞技,非常有成就感。
不造小渔船,生产大游艇
“我们就是赶上了好时候,抓住了威海大力发展蓝色经济的机遇 。”威海西港游艇有限公司郝晓杰经理谈到公司的发展现状时,表示非常满意。他说,公司成立于1986年,当时主营业务是生产渔船,目标客户群也主要是沿海的渔民,一年生产数百条小渔船,年营业额不足1000万元。
郝晓杰介绍说,2005年公司决定改变发展战略,转向生产价格更高、利润也更丰厚的游艇,“当时我们就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将更注重享乐和高端的生活品位,游艇的发展前景肯定非常好”。而且,山东半岛有非常丰富的海洋资源,发展海洋蓝色经济也是大势所趋,所以生产的游艇也主要是以中大型商务、旅游 、休闲游艇为主,虽然每年生产的游艇仅有二三十条,但营业额却达到了5000万元,如今已成为威海最大的游艇生产企业。
在该公司的带动下,威海生产游艇的企业如今已有三四十家。“其实市场还远没有饱和,威海的游艇可能会像青岛的帆船一样成为城市名片。”郝晓杰说。
家门口就能逛国家一级图书馆
今年61岁的林修山是文登人,此前在南方工作了30多年,直到去年退休后才回到家乡 。“去年我回来的时候还有顾虑,因为我最大的爱好就是到图书馆、博物馆这样的地方去转转,而印象中文登从来没有这样的地方。”林修山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 ,文登近几年的变化之大让他认不出来了,当然最令他高兴的,还是文登也有了自己的博物馆和图书馆。
“我现在基本上每周都会过来一趟。”6月18日,林修山带领记者参观了文登市的博展中心 ,他边走边介绍,博展中心的一楼、二楼是文登市博物馆,共有8个展厅,6000多平方米,在这里不仅可以洞悉文登的历史,还能知晓文登名人在不同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除了博物馆,博展中心还按国家一级档案馆标准建设的市档案馆,主要有阅览室、学术交流厅等。
离此不远处,文登还建设了一座市民文化中心,设有图书馆、音乐厅、老年活动中心等,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图书馆是国家一级图书馆,市民可以24小时自助借阅。“这里也是我常来的地方,借几本书书回家看看,非常方便。”林修山说,他从没想到,一个县级市能有这么高级、大气的图书馆、博物馆,而这一切都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
■展望
以自主创新推动转型发展
威海市委副书记赵熙殿告诉记者,威海近些年一直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以自主创新推动城市的转型发展,威海市政府先后与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14家高校院所结成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成立了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海参产业等7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全市省级以上企业创新平台增加到158家,其中国家级13家,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分别增长24%和29.9%。
同时,威海坚持产业兴市,实施大企业培植和中小企业保护行动,规划建设了威高集团以高端医用植入器械为重点的医疗器械园区等“十大高端产业聚集区”;采取银企合作、设立科技支行等方式,帮助企业化解融资难题。目前,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由51家增加到76家,过50亿元的由2家增加到6家,缴纳税收过亿元的企业由11家增加到23家。
威海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蓝色经济与绿色家园互促双赢,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不断健全土地、海域、海岸线等资源管理机制,推动各类资源统筹保护利用。持续加大造林绿化力度,森林覆盖率达到40%,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其实,城市发展的根本目的还是让市民感受到幸福宜居。”赵熙殿介绍,在改善民生方面,威海已实现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全覆盖,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20% 和65% ;实施了校舍、校园、校车安全工程,强化素质教育,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卫生服务体系覆盖城乡,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价格平均下降45.7%;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建立了市民文化中心等一批文化设施,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入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未来五年,威海将以加快建设现代化幸福威海为目标,实现经济指标增长快于全省平均水平,社会发展指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生态环境指标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实现区域生活品质、城乡文明程度、社会管理水平、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查看全文:http://news.bandao.cn/news_html/201206/20120623/news_20120623_1929942.shtml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