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全力实施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9-05 16:10:23 

面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东营市牢牢把握高效生态的发展定位,坚持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按照“在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中争当排头、在山东半岛和环渤海地区发展中突出特色、在全国区域发展中作出示范”的目标定位,着力推进主体产业区、重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迅速拉开大规模开发建设的新格局。
一、把握发展定位,稳步推进国家战略
东营位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主体区范围内,是三大海洋产业集聚区中的重要一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批复后,东营市迅速召开各级各类会议,传达学习规划精神,对全面实施国家战略、推进《规划》落实作出动员部署。制定出台了《东营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关于推进黄蓝两大战略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做到定目标、定任务、定时限、定标准、定责任;着力推进项目建设,2010年推进重点项目124个,总投资2870亿元,截止目前,已开工在建项目96个,完成投资271亿元;制定了督查考核暂行办法和实施细则,健全考核指标体系,发挥好评价考核的导向激励和约束作用;创新体制机制,市县(区)两级分别成立了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委员会,设立了办公室;推进金融创新,黄河三角洲产业投资基金获准批筹,股份制银行引进工作实现突破;积极推进土地管理创新,2月13日,国土资源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在济南签署了合作协议,标志着东营市土地管理改革试点城市争取工作正式获得国家批复。
2010年,东营市规划建设的“四区一城”主体产业区发展势头强劲;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三网”绿化工程已投入23.8亿元,启动实施了百万亩湿地修复工程和黄河刁口河流路生态调水工程,全市25个循环经济项目已建成20个,“林纸一体化”等8个循环经济链不断延伸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360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4.4%,城市综合竞争力列全国第25位。工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100亿元、增加值1740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3.8倍和2倍;收入过百亿元企业达到10家。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全市实现工业利税1100亿元、利润720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1.9倍和1.6倍;地方财政收入104.88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22.2%。投资、消费不断扩大,“十一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26亿元,年均增长2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78亿元,年均增长19.5%。
二、优化战略布局,促进黄蓝融合发展
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海洋产业集聚区、海陆统筹发展先行区、河海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生态宜居创业城市,东营市创新发展理念,深化完善规划,科学谋划战略布局,构筑“一带一核两极三城六区十园”的开发建设格局:“一带”就是沿413公里海岸线,打造北起河口顺江沟、南至广饶小清河的黄河三角洲蓝色经济带。“一核”就是以保护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沿海生态环境为核心,着力营造天蓝、海碧、河清的生态环境,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两极”就是分别以中心城、广利港、广利港区和东营港、东营港区为核心,形成南北两个经济增长极。“三城”就是建设中心城区、滨海新城、东港新城,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形成新的城市发展格局。“六区”就是在东营港至广利港之间1400多平方公里的临海区域,集中布局建设临港产业区、生态旅游区、生态高效农业区、高端产业区、黄河水城服务业聚集区、广利港产业区,打造高效生态经济和海洋经济的核心区。“十园”就是抓好广饶经济开发区、大王经济开发区、广饶滨海新区/东营区胜利工业园、垦利经济开发区、胜坨工业园、利津经济开发区、河口经济开发区、河口高效生态产业区、利北滨海经济区等十大产业园区建设,构筑集聚生产要素、带动区域发展的载体和平台,打造特色经济板块。
三、突破重点任务,推动快速突破崛起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东营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加快推进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集中实施“五个突破”。
集中突破主体产业区。临港产业区,重点推进华泰、万达、海科、神驰、大明等五大生态工业园区和中海油、万通两大物流园区建设,实施好总投资320亿元的30个大项目,加快打造现代化工产业基地。高端产业区,突出抓好生态工业园、软件园、新能源产品及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实施好广汽吉奥汽车、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大项目,今年打造成为千亿元开发区。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突出湿地、鸟类、入海口三大特色,搞好游客综合服务中心、湿地公园管理运营,争创国家5A级景区、全国湿地生态旅游示范区和滨海旅游示范区。生态高效农业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高效农业、观光农业,完成现代渔业示范区二期工程,启动建设蓝色小城镇和水产品大市场,加快140万亩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和60万亩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同时,加快推进县域十大产业园区建设和发展,打造各具特色的经济板块。
集中突破重大基础设施。加快重大交通设施建设,重点抓好东营港2个5万吨液体化工码头和2个5千吨液体化工码头建设,搞好引桥延伸和10—30万吨级深水油码头建设的前期工作,开工建设广利港,全面完成飞机场4D级改造,增开航班航线,提高吞吐能力。加快黄大铁路、德大铁路东营段建设,开工建设东济高速公路,推进建设沿海高等级公路。加强重大水利设施建设,开工建设东营港防潮堤,论证建设广利港临港新堤。
集中突破生态建设。主要构筑五大生态系统:一是“三网”绿化系统。重点抓好干线路域、骨干水系、示范区和沿海防护林建设,新增绿化14.1万亩,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二是湿地生态系统。抓好自然保护区湿地修复,规划建设城市湿地公园,把东营打造成为著名的湿地之城。三是资源循环利用系统。两年新建10座城镇污水处理厂,配套完善污水管网,实现生活、工业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培育一批循环经济园区。四是新能源开发利用系统。重点发展高水平风力和太阳能发电、地热开发、农村沼气。五是节能工艺技术应用系统。突出抓好企业节能,推广绿色建筑、LED照明、地源热泵、光伏太阳能,普及应用节能新技术,创建省级低碳生态示范城市。
集中突破科技支撑。着力抓好职业教育,支持东营职业学院搞好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建设中德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牧业技术培训中心和黄河三角洲高级培训中心,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着力构筑创新平台,加快建设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国家大学科技园及“生态谷”,规划建设科技教育园区,引进一批高层次研发及培训机构。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重点建设一批省级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成立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引进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和产业领军人才,打造区域人才高地。
集中突破体制机制。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扎实开展高效生态经济改革试点,加快推进全国未利用地开发管理改革、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等试点工作,建立完善多元投入机制、项目市场化运作机制、工作高效推进机制、政策保障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为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探索路子。
东营市将充分发挥两大战略叠加形成的规划导向效应、政策支持效应和要素聚集效应,加快推进黄蓝两大经济区建设,努力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率先发展、在山东半岛地区率先发展、在环渤海地区率先发展……查看全文:http://www.sdlb.gov.cn/art/2011/3/16/art_535_30522.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