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海走向深海与极地

来源:张竹琦   发布时间:2015-05-20 16:55:41 

张竹琦
曲折的近海调查
1958年,由国家科委组织开展的全国海洋综合普查,是我国向大规模调查研究海洋、开发利用海洋迈出的第一步。海洋普查之后,我国的海洋断面调查工作也由国家海洋局、中央气象局、中科院海洋所承担并开展起来。
1964年国家海洋局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的海洋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国家海洋局当时的主要职责就是海洋断面调查和海洋台站观测。近海断面调查是查清中国海的一项主要的基础性工作,通过长期调查研究,摸清中国近海水文、气象和化学要素等的月变化、年变化规律,从而为国防、经济以及科学研究服务。
但是,国家海洋局成立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近海断面调查工作本来就困难重重,船只、人员等数量都不足,受“文革”影响,海上调查观测工作就基本中断了,这一中断就是8年,调查资料的连续性受到了严重影响。
国际威望大增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迎来了海洋科学事业发展的春天。从这一时期开始,“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成为国家海洋局的发展目标。
就在这一年,世界气象组织为提高全球天气和气候预测水平,开展了首次全球大气试验。该试验要求在地球赤道附近洋区实施4个月的同步观测,观测项目为海洋气象、高空气象和0米~200米水文剖面。我国的“向阳红09”船和“实践”号船参加了该项目的实施。当时,我就在“向阳红09”船工作,首次使用海水电导盐度计在大洋测试海水盐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在王顺堂、董万银总指挥的领导下,在王宗山、郑义芳首席科学家的指导下,我们圆满完成了新中国的首次大洋观测,并得到了世界气象组织的高度评价和赞扬,引起了国际学界的关注,国际合作项目也随之接踵而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口号,于是,我国的海洋科研调查工作像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如渤黄海海洋污染调查、山东河北海岸带和海涂资源调查、东海大陆架调查、中法长江口联合调查、中日合作黑潮调查、极地科学考察、大洋多金属结核环球考察以及载人深潜试验等,为我国的国防建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际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极地科考大发展
1984年11月20日,我国海洋科考人员高举着“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贡献”的旗帜,乘“向阳红10号”船和海军“J121”打捞救生船奔赴南极考察,并建起了首座极地科考站——长城站。
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从芬兰购买的万吨级抗冰运输船被命名为“极地”号,经改装后成为我国第一艘极地科考船,由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管理。自1986年至1992年,“极地”号6赴南极,圆满完成了南极中山站的建站、物资运输和南大洋考察等重大任务。
自1994年起,南极科考任务主要由“雪龙”号船完成。南极考察除用“极地”号、“雪龙”号船外,其余航次乘飞机抵达南极考察。目前,中国极地考察正向广度和深度进军,至2013年,我国已开展30次南极科考,先后在南极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30次的南极科考取得了大量宝贵资料,为南极和南大洋的开发利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99年我国首次开展了北极、北冰洋的科学考察,并建立了首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
大洋深海铸丰碑
2005年4月2日,“大洋一号”船载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跨越三大洋、航行4万多海里、历时297天,完成了我国首次环球地质物理等多学科考察任务。“大洋一号”船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大洋调查以来,已完成几十个航次的大洋考察任务,在国际海底区域圈定了7.5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硫化物结核资源开发区,为我国深海大洋开展多金属硫化物和富钴结壳资源的勘察等做出了重要贡献。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既是毛泽东的豪情,也是中国人的夙愿。中国载人深潜海试团队由来自全国的十多家单位的人员组成,他们分别在南中国海和太平洋完成了1000米至7000米级载人深潜的海试任务。2012年6月27日,“蛟龙”号在西北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潜至7062米深海,树立起我国海洋科技发展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国家海洋局成立49年来,由近海到远海,由浅海到深海,由大洋到两极,基本实现了“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的宏伟目标……查看全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30904/64588.s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