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打造蓝色粮仓 2015年海水养殖量达百万吨
一亩“蓝色耕地”孕育十亩“谷粮”。随着人口与耕地矛盾的凸显,人们把解决粮食危机的目光转向了辽阔的海洋。记者近日采访获悉,由海大专家组参与编制的“青岛市‘蓝色粮仓’构建问题研究”已经形成初稿,专家团队通过实证考察青岛市“蓝色粮仓”的发展现状,明确青岛市未来打造“蓝色粮仓”努力的方向。
专家们提出,在传统海水养殖业的基础上,青岛市应着力发展养殖业高新技术,培植新兴的养殖产业,初步形成养殖结构和养殖生产布局比较合理,经济技术水平较高的现代海水养殖产业。预计到2015年,海水养殖总面积达到5.3万公顷,海水养殖总产量100万吨,海水养殖总产值100亿元。争取到2020年,将青岛市建设成为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海洋食品生产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和高端产业基地。
■名词解释
何为“蓝色粮仓”?
相关资料是这样定义“蓝色粮仓”的:“依托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通过人工增养殖、捕捞作业以及后续的渔业企业加工等生产行为,安全地提供可食用海洋动植物蛋白的蓝色海洋及其近岸滩涂区域。”
“蓝色土地”亟待深耕
“青岛市‘蓝色粮仓’构建问题研究”课题组负责人、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韩立民表示,青岛市“蓝色粮仓”建设的自然基础条件比较优越,突出表现在产“粮”(即水产品)的“土地”(即海域和沿海滩涂)面积广阔以及“粮食”种类比较丰富两个方面。
作为五次海水养殖浪潮的发源地,青岛市渔业发展历史悠久,“粮食”在 种类的选育和保护等方面也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韩立民介绍,青岛的海洋动物养殖种类有鱼类、甲壳类、贝类和棘皮类等,这些都是提供动物蛋白质的重要来源。海洋植物养殖种类相对较少,“主要为海带和紫菜等藻类。”他说。从2010年起,在明月海藻、聚大洋等世界知名海藻加工企业的原料需求拉动下,胶南市开始在邻近海域进行鼠尾藻等经济藻类的养殖试验,一定程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