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滨海央子街道:盐碱滩涂变成开发前沿
潍坊滨海新区央子街道人口1.56万人,这里曾是一片白茫茫的盐碱滩,人烟稀少,淡水匮乏。随着国家“蓝黄”战略的深入实施,盐碱滩涂变成开发前沿,偏远小镇成为创业热土,四面八方的投资者蜂拥而至,现代化的产业快速聚集,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新城迅速崛起,央子街道正以其坚定有力的步伐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进程。
“街道将力争用10年时间发展成为常住人口30万,城区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产业发达、设施完善、生态宜居,具有浓厚海洋、现代人文气息的南海新城。”央子街道党工委书记刘天光信心百倍地说。
优势产业集群布局
“你看,这就是‘情人湾’旅游度假区,今年4月23日潍坊国际风筝会闭幕式在就这里举行的。”尝到甜头的鑫环集团董事长李希环脸上洋溢着笑容。山东鑫环集团原是当地一家以盐化工为主的企业,目前正投资52亿元倾心打造占地3000亩的滨海情人湾度假区,涵盖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文化娱乐、特色餐饮、健康养生等领域,已建成的海鲜文艺广场,是国内首家建在海上的特色餐饮、休闲娱乐平台,游客零距离体验渔家特色菜的同时还可欣赏文艺演出。
随着国家蓝黄战略和潍坊举全市之力突破滨海战略的实施,央子街道积极抢抓战略机遇,按照上级决策部署,以北海路、白浪河为轴,自北向南打造海滨带、城市带、产业带,分别发展生态旅游度假、商住教育文卫、蓝色新兴高端产业,规划了旅游度假区、海港经济区、中央商务区、生态商住区、科教创新区、先进制造业产业园等片区,重点培育主导产业,探索镇域经济发展道路。旅游度假区内,欢乐海人工沙滩、渔盐文化馆、情人湾、海洋主题公园等旅游项目迅速崛起,带动餐饮、度假和娱乐等业态,实现创意文化和旅游产业总量快速膨胀。滨海新城加快发展商业综合体、金融保险业、餐饮住宿等业态,支柱性新城区日渐成形。海港经济区内,依托港口和渔港,实物物流与信息化手段相结合的现代物流产业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产业园、滨海产业园内,潍柴动力、国翼航天、比德文新能源汽车等骨干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形成了汽车制造、动力机械、工程机械等产业集群,逐渐建成现代制造业基地。今年上半年,央子街道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5.8%,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4.9%,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均实现10年十连增。
现代化新型社区拔地而起
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集办公、学习、社区服务于一体的海港社区服务中心,今年年底将完成主体工程,明年下半年竣工投入使用。7月26日,记者在海港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现场看到,炎炎烈日下建设现场仍然一片忙碌,十多辆工程车辆来回穿梭。施工工人老蔡告诉记者,他就是附近蔡一村的,想想不久就能住上功能齐全的楼房,干劲就更足了。
以央子镇区四村为依托建设的海港社区,一期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可解决目前全街道18个行政村1000户群众向镇区集中居住问题。央子街道实施城乡统筹规划,打破城乡分割概念,分类指导,有序推进旧村改造和迁村并点,围绕“便民、利民、惠民”的要求,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尊重群众意愿、有利于整体发展和开展服务的原则,合理规划城镇、社区布局,将辖区18个行政村和企事业单位开发建设的居民小区整合规划为5个城市社区,除海港社区外,还以达美水岸、职工家园等开发区域和河北岭子村为依托设置海丰社区,以崔家央子村为中心建设海安社区,以山海湖河工程开发和横里路村庄为依托打造海宁社区,结合荣乌高速北海路口生态组团建设海祥社区。
与此同时,央子街道还规划每3至4个特色产业园配套建设一处产业小镇,拟建设5个生态生活小镇,并完善教育、医疗、文化、餐饮、居住等服务设施,满足企业职工日常生活需求。
努力打造“幸福央子”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是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目标。央子街道的肖大姐,在街道工作人员的建议下办理了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她拿着保险本无比激动地说:“自己生活有保障了,55岁就可以像城里人一样办理退休了。”央子街道始终坚持以“多解民生之忧,多谋民生之利”为指导,财政每年拿出一定资金,按照政府、集体、个人3:3:4的比例,把所有农民纳入城市居民保障范围,积极引导鼓励村民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2013年适龄参保率达到40%,三年实现全覆盖。
近年来,央子街道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完善承载服务功能,建设了为民服务中心,实现了民政、保险及劳动就业等业务“一站式”服务。央子卫生院由潍坊市中医院托管运营,并新建一座综合楼,新增140张床位,让老百姓不出街道就可以享受到三甲医院的医疗服务。南海新城中心学校即将投用,潍坊(上海)国际学校明年9月建成投用。城乡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完成村村通柏油路120公里,村庄内街道及背街小巷全部硬化。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全面启动,自来水覆盖率100%。城乡低保对象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建立企业用工信息与个人求职信息两个数据库,与辖区50余家企业建立定期联系,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上班。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五到”活动,组织随访活动,实施惠民政策,关爱流动人口,惠及百姓群众。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已达100%,农村电影放映、送书下乡、村级文化广场活动进展顺利,村民生活幸福美满。
◆专家点评
产业发展、宜居环境不可或缺 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 牟少岩
产业发展和能居、宜居的环境是城镇化两个最重要的基础条件,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两个轮子,只有二者协调发展才能使城镇化建设驶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产业发展是基础。进城的人有工作岗位,纳入城镇的产业体系,能把自己的劳动变成工资收入,才谈得上享受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居住环境是条件。进城的人要有地方住,要安居。农民只有在城市里能够安居,才能更好地乐业,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城市的产业和经济发展。但问题在于,一些地区推行的城镇化建设,由于脱离了当地经济与产业发展的支撑,一味地规模扩张,结果使城镇化建设成为了造城运动。虽然城镇建设好了,但人气不足,出现了只见新城不见人的“空城”现象……
查看全文:http://www.qdlsjj.com/news/view.php?id=8649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