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吕兵兵 通讯员 林永波
盛夏时节,走进山东省荣成市西霞口村,不禁要感叹这里好似人间仙境:在大海的簇拥和群山的环抱下,一潭湖水在夕阳照耀下闪着金色的余晖;山脚下的湖畔,现代化的别墅群,宽阔整齐的街道,处处别致的景观造型,一辆辆豪华轿车,这些都在向世人展现着这里的富庶……而这些住别墅、开豪车、享美景的人,都是村里地地道道的农民。
这里是山东半岛最东端的地方,西霞口人没有辜负这上天赐予的美好资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全国第一家村办一类对外开放港口,全国第一条村办国际客货班轮航线,全国第一家村办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全国第一家村办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先后被授予“全国十佳小康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新农村十大名村(居)”、“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等荣誉称号……
然而,外人很难想像,眼前这个繁荣的村庄,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却是一个偏僻闭塞、贫穷落后的边陲渔村。村党支部书记田文科回忆说,真正的改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西霞口实施“以海兴村”战略的发展道路。他们集全村之力,成立了山东省第一家村级渔业公司,组建了当时山东省最大的捕捞船队,当年实现打捞净收入2000多万元。不过,在捕捞产业如日中天的时候,西霞口人没有固步自封,又确定了“借外兴工、大办企业”的发展思路,利用自身积累资金建起了海珍品养殖基地、船修造厂等近20个工业企业。
进入新世纪,西霞口人将发展的目光投向了前景更为广阔的港口物流和旅游业,建成了全国第一家村办一类对外开放港口,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村办国际海运公司,开通了多条国际客货班轮航线和货运航线。现在,港口年吞吐量达350多万吨,进出游客20万人次。目前,西霞口集团形成了海珍品养殖、港口运作、国际海运、船舶修造、旅游五大支柱产业,成为了下辖17家企业、数千名员工、总资产超过6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2012年,实现集体经济总收入27亿元,人均纯收入25.4万元。
“村是根、民是本,共同富裕是标准”,“全民有股份,大股永归村”……这是西霞口人在经济建设的同时,始终践行着的原则。对此,田文科有着科学的认识:“村民人人是股东个个有分红、普遍受益,村集体才能有长远发展。而要让每一位村民都能享受发展的成果,就要发挥集体的力量,团结起来办大事。”
在共富理念指引下,西霞口村逐步建立了涵盖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保障体系。现在,每名村民每月可以领取470元生活补助,水、电、暖气、医疗费、闭路电视费全免;上学的,从幼儿园至研究生提供每年150元至1.5万元不等的奖学金;服兵役的,每年发给1.5万元补助,军官和志愿兵则发给5000元补助;对病灾户等困难家庭,实行最低生活保障线,每人每年7000元;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再发200元养老补助金,70岁以上的翻一番,退休金每月500元至800元不等……
为使村民拥有良好的生活环境,村里先后投资5000多万元进行了硬化绿化美化;自2003年起共投资6000多万元进行旧村改造,新建楼房16万平方米。如今,全村居民全部住进了别墅楼、公寓楼,人均住房面积达65平方米,家庭轿车普及率达80%。
物质生活是一方面,富裕起来的西霞口村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建起了老年宫、妇女之家、娱乐场、文体广场和艺术馆……查看全文:http://finance.china.com.cn/roll/20130820/174081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