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在环境特别受关注区下潜

来源:赵建东   发布时间:2015-05-20 16:59:40 

(记者赵建东)形状如同向日葵的海葵,好似扎了半个口袋的球形海绵,尾部像长了一片细长叶子的长尾海参……当地时间8月14日(北京时间8月15日),“蛟龙”号在太平洋又拍摄到新的物种。下潜人员为唐嘉陵、杨波、鹿博。
此次下潜是“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二航段第5次下潜,海区选择在太平洋国际海底管理局一环境特别受关注区内。下潜的主要目的是进行近底观测、高清摄像,并开展沉积物、底栖生物等综合作业,最大下潜深度为5226米。
由于早晨涌大浪高,位于“蛟龙”号前端的采样篮及相关采样设备在布放时受涌浪拍击而丢失。这让潜航员唐嘉陵颇感意外,第一时间向现场指挥部汇报情况,同时对潜水器技术状态进行检测。在权衡之后,现场指挥部决定取消采样作业,其他任务按照原计划执行。
出乎预料的状况并没有影响到3位下潜人员,反而使这个“80后”组合更加专心一致地将精力集中在海底拍摄工作上。左舷是高清摄像机所在的位置,善于照相和摄像的杨波发挥了他的特长。“除了从声学系统配合完成航行作业外,我通过此次下潜还锻炼了海底拍摄技术。”杨波说。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春生表示,从此次海底拍摄的照片看,效果好、质量高,是第二航段这几个潜次最优的一次。
此次下潜虽未取得任何样品,但拍摄的图片却美轮美奂:貌似白萝卜的海葵,飘逸灵动的十腕海星、六腕海星,色彩各异的大个海参,相互遥望的伞花海鳃和海百合……
通过高清视像,共观测到了4种~5种海绵、2种海葵、2种水螅、1种珊瑚、1种花海鳃、多种巨型原生单细胞动物、2种鱼、1种长须虾、5种海参、1种海百合、2种海星等20多种巨型底栖生物,拍摄到了高质量海底生物资料。
据王春生介绍,通过此次下潜发现,该区生物大部分种类与我国多金属结核合同区相同;优势种与合同区东区一样,都是长尾海参,而与合同区西区的优势种透明海参不同;巨型原生单细胞动物较丰富,动物粪便较多,这表明有机质比合同区西区高。由于本海域以大个体海参为主,因此区域内生物密度不如合同区西区高……查看全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30816/64016.s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