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汪涛
完成南海海试任务后,“蛟龙”号目前已转战东北太平洋,执行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二航段的任务,而它在南海期间开展的多项试验、研究工作仍令人回味。7月9日在我国南海冷泉区进行下潜时曾经携带过一件特殊的海底作业设备——地热探针。随船科学家利用它在发现玻璃海绵的地区完成了其中1个站位的海底热流测量任务,获得了宝贵的海底温度、海底表层沉积物中的地温梯度数据资料。
据了解,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周怀阳在此前的下潜作业中,发现过一片海底区域生长有玻璃海绵。这种类似石笋状的海底生物,通过须状根部紧紧地附着在海底淤泥上。随船科学家不仅对这种海底生物感到好奇,还想了解它的生命系统是否与冷泉渗漏存在关联。“我们就携带了地热探针,想通过梯度测量的方式测量玻璃海绵生长区海底沉积物是否存在温度梯度异常,以此来判断该区域是否存在甲烷气体泄漏点。”随船科学家介绍说。
据“针鱼”探针研制负责人、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高级工程师徐行介绍,地热探针是一种重要的近海底深海探测工具,主要用于深海表层沉积物的热流探测。常规的海底热探针不能满足在深海环境下探测局部特殊地质体中精细的热状态和热结构的技术需求。为此,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技术人员历时2年,为海底机器人量身定做了海底热流探针,并命名为“针鱼”。“针鱼”探针为5通道的温度梯度测量设备,测温间距110毫米,工作水深可达4500米。
2012年10月,“针鱼”海底热流探针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四号”船进行了多次温度测量校验、海底数据采集的仿真测试。今年3月,在“海洋六号”船的“海狮号”海底机器人系统上进行了采样试验,今年7月随“蛟龙”号完成站位测量。这些深海试验和生产实践活动,为“针鱼”探针的技术完善积累了宝贵经验,丰富了南海海底热流数据……查看全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30808/6382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