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诗成:海洋渔业的发展重点

来源:王诗成   发布时间:2015-05-21 03:27:11 

   围绕上述发展目标和布局,宜实施以下几个重点工程,带动海洋渔业的发展。
   (一)实施远洋外向带动工程
   目前,世界远洋渔业发展态势对我国十分有利。从全球角度看,未来的1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和平和发展仍将是世界主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国家与我国友好关系进一步加强,如海洋渔业资源丰富的西非等沿海国家对某些国家不再发放捕鱼许可证或实行配额限制,而对与我国合作开发海洋资源表示欢迎。还有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有与我合作的愿望。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一些远洋渔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由于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工资上涨,年轻劳力不愿从事艰苦的海上作业等原因,导致远洋渔业劳力短缺,渔业劳务价格大幅度上涨,使一些国家远洋渔业陷于困境。发达国家困难重重,发展中国家力不从心。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实施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后,由于经济落后,缺资金、技术和熟练劳动力,需寻找合作伙伴共同开发。一些发达国家因本国劳力短缺,也愿意出卖部分资源。从国内的情况看,国家十分重视远洋渔业的发展,把远洋渔业列为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并给予一些优惠政策。尤其是我国近10年远洋渔业的突飞猛进,为今后远洋渔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我国要抓住这一有利机遇,加快我国远洋渔业的发展步伐。总的想法是,我国的远洋渔业要在“八五”基础上,巩固发展远洋捕捞船队和加强生产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坚持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提高综合开发能力,形成海陆结合、捕捞与养殖并举,生产、运输、加工、贸易一体的远洋渔业新格局。国家进一步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国有、集体和个体大功率渔船,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远洋渔业资源,拓宽我国远洋渔业发展空间和生产领域。争取到2010年国内200马力(1马力=735瓦)以上机动渔船大部分投入远洋和外海作业。要巩固发展西非、南太平洋和北太平洋渔业,拓展东非、南亚渔业区域,积极开辟印度洋和南北美洲水域的渔业合作。进一步建设好环大西洋、北太平洋、南太平洋、环印度洋4个远洋渔业基地。在搞好国际问渔业合作捕捞、加工、养殖的同时,逐步向公海区域进军。争取到2015年,国家组建现代化公海捕捞骨干船队,国内600马力以上机动渔轮重点转向从事公海大洋水域中层鱼类、头足类以及长尾鳕科和南极磷虾资源的捕捞。公海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而且不受国际问渔业协定的限制和制约,是今后远洋渔业的重要拓展领域。外海捕捞重点是开发利用南海外海资源和东海外海资源。
       (二)实施近海保护增殖工程
       我国海域辽阔,近海渔场总面积为281万平方千米,占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区总面积的79%,相当于我国耕地面积的2倍多。因此,近海捕捞仍然是我国海洋渔业中不可忽视的重点产业。鉴于近海捕捞强度过大,近海优质经济鱼类下降,国家在近海捕捞发展方向上应采取调整措施,实施保护、增殖和合理利用相结合的方针。一方面把大功率渔船转向外海、远洋;严格控制近海捕捞强度,严肃渔业许可制度,逐步实施配额捕捞,坚持禁渔、休渔等保护制度,压缩定置张网,限制拖网渔船的作业时间和作用范围,保护和恢复资源,提高经济品种的比重;积极增殖资源,扩大增殖品种,对洄游性大宗鱼类,如刀鱼、黄鱼、鲅鱼等加快研究工厂化育苗;对重要经济鱼虾越冬场、产卵场,国家有计划地安排投放人工鱼礁,创造鱼类繁殖生长的良好环境,人为控制违规拖网船的破坏性捕捞;严格控制陆源污染物超标向近海水域排放,对重要鱼虾产卵场的水质采取严格的监测措施,保护鱼虾类的正常繁殖生长。另一方面,要调整作业结构,开展拖、流、钓多种工具作业,合理开发利用中上层鱼类资源。要狠抓捕捞过程中的渔获保鲜:提高商品率和质量标准。经过几年的严格保护和积极增殖,使近海捕捞量稳中有增,使近海经济鱼虾比重逐步上升,水产品的保鲜率达90%以上。
       (三)实施海洋农牧化工程
       21世纪海洋渔业的发展重点和主力军是海水增养殖业。初步设想,用30年的时间,通过实施海洋农牧化工程,将我国浅海水域变成增养殖区。届时,海水增养殖业的产量占海洋水产品总量的比重上升到50%以上,其中名、特、优、新、珍、稀高效增养殖品种要形成规模效益,其产量和产值在养殖产品总量中的比重分别为30%和70%。
       在实现海洋农牧化过程中,应逐步形成一批生产基地,主要有渤海、象山湾、三门湾、乐清湾、珠江口、红海湾、大亚湾、广州湾、钦州湾等以及东海、黄海、南海的部分近海区。在具体操作上,要根据各区域特点,改善养殖环境,努力提高单产,实现精养高产,同时加快多品种增殖步伐。要积极调整增养殖结构,因地制宜地发展龟、虾、贝、藻等水生动植物的多品种增养殖。适度发展虾类,大力发展贝类和藻类,重点突出鱼类。虾类,要引进和培育优良品种,减少病害,实行多品种轮养和增殖,增强抗风险能力;贝类,要以扇贝、贻贝、鲍鱼、魁蚶、毛蚶、牡蛎、文蛤和杂色蛤等为重点,扩大养殖面积,努力增加产量;积极发展藻类养殖,扩大浅海“林木”覆盖率,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并为食品和海藻加工业提供丰富的原料;鱼类,重点发展真鲷、河豚、鲈鱼、鲆鲽等名贵品种,开发新型养殖器材,改进养殖技术,坚持筏养、池养、滩养、底播养、网箱养、潮间带养、工厂化养和增殖齐头并进。并积极创造渔业生态条件,通过设置海底人工鱼礁,实现不同等深线上的分层次品种增养殖。发展多品种混养、间养、轮养、增殖,以虾带贝,以贝保藻,以藻养珍,实现立体性、近深海连片的农牧化渔场。
       (四)实施系列化服务工程
       服务工程的重点是抓好水产增养殖生产中的苗种、饲料、病虫害防治、产品精深加工和流通、水产科技研究和推广、执法管理等环节。增养殖品种要筛选出具有普遍推广价值的优良品种;养殖苗种生产要逐步实行基地化和规模化,积极推广工厂化育苗技术,尽量缩短生长周期;在全国建立一批苗种生产基地,形成苗种供应体系。要积极开展养殖品种的营养生理及饲料配方研究,生产不同生长期所需要的系列化饵料。要实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抓好病害防治,同时加强药物及防治技术的研究。要积极引导水产加工企业树立精品意识,形成大批水产精品加工基地,生产高档次、高质量产品,争创名牌,多出口创汇。要在1995年设立首批7家全国性和区域性水产中心批发市场基础上,在2010年以前建立50家分布于全国30个省市的水产批发中心市场,促进流通,使海洋鲜活水产品摆上所有人的餐桌。要树立“科技兴渔”意识,加大海洋生物等高新技术的研究步伐,推广、引进高新科技,使整个海洋渔业的发展建立在科学基础上,要加强渔业执法管理,为海洋渔业生产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关科技、管理方面的问题,将在第八、九章中详细论述。
      (五)实施渤海综合开发工程
       渤海是我国最大的近封闭性内海,面积约为7.7万平方千米。流入渤海的大小河流众多,主要有辽河、滦河、海河、黄河、潍河等,人海径流量相当大,仅黄河年平均径流量就达294亿立方米,给渤海带来了丰富的有机质和无机盐类,水质非常肥沃。渤海海流系统由较强的沿岸流和较弱的黄海暖流末梢构成,风缓流畅,温度适宜。多种有利的理化自然因素,使渤海成为水产动植物繁殖、育肥、生长的良好场所。渤海区的有机碳年产量为7 209万吨,年平均值为11克/米2,属富营养型水域,但目前渤海的渔业年产量低而不稳,所产渔获大部分是低值杂鱼类。而同样是富营养水域的日本濑户内海,水质条件与渤海极其相似,面积为l.8万平方千米,是渤海的l/4,年渔业总产量却已达120万吨。相比之下,渤海尚有很大的潜力可挖。今后渤海的主要发展方向应像濑户内海那样,走以增养殖为主的农牧化路子,将渤海建设成为我国未来最大的农牧化工程基地。发展重点是:
       1.潮上带对虾与多品种立体养殖
       渤海沿岸对虾养殖曾卓有成效,从南到北,自东向西已初步形成一个滩涂对虾养殖带,但平均单产量未突破l00千克,且近年虾病流行影响了养虾业发展,若干荒滩也亟待利用。必须在充分利用原有虾池、大力开发荒滩荒水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新品种,进行虾池综合利用,开展立体养殖。要因地制宜,将一部分虾池改用于鱼、蟹、贝类养殖。要全面推广多品种混养、间养等高产技术,做到精养高产,全力攻克技术难关,加强虾病防治,巩固养虾业在渤海渔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2.浅海、滩涂的贝类养殖
       渤海沿岸的潮间带多属沙质滩涂。文蛤、杂色蛤、贻贝、牡蛎、菲律宾蛤仔等贝类适应性强,耗氧量低,在潮间带推广这些贝类的养殖,一方面可以为市场提供大量贝类产品,另一方面可利用贝类净化海水,减少渤海区的富营养化程度,防止赤潮的频繁发生。
   
 3.毛蚶和魁蚶增养殖
      辽东、渤海、莱州三湾均属软泥底质,适宜短食物链、低营养品种的毛蚶生长。通过移植、增殖等手段,加强环保工作,可以尽快恢复这三湾的毛蚶资源,使之成为我国最大的毛蚶渔场。
   魁蚶的生活习性与毛蚶相似,但适宜水深范围比毛蚶广。它生长快,个体饱满,属高值畅销品种。通过人工增殖、护养,可以将整个渤海海域建成世界最大的魁蚶渔场。
       4.岛礁区海珍品的增养殖
       渤海沿海岛屿多,礁石多,是刺参、鲍鱼、海胆等海珍品适宜生长的海域。近年来,鲍鱼、海参增养殖发展较快,但其他海珍品的增养殖却没有形成规模。通过底播增殖、投石增殖等,完全可以将渤海沿海的岛礁区,特别是辽东湾和山东半岛北部海域开辟为海珍品基地。
       5.传统名优品种增养殖
       鉴于渤海优质经济鱼类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莱州湾、辽东湾、渤海湾发展对虾、海蜇、梭鱼、鲈鱼、梭子蟹和鲆鲽鱼类等品种增养殖。近期尤其要加快发展鲈鱼和梭子蟹养殖,把渤海建成我国最大的鲈鱼和梭子蟹养殖基地。
       通过上述措施,可以预测,渤海将重现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样的虾腾鱼跃的景象,形成年产500万吨优质渔获的巨大的“菜园子”。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