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研究海山岩浆活动的钥匙

来源:冯东   发布时间:2015-05-20 17:02:58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冯东
7月5日,在经过了近1个月的期待之后,我终于接到下潜通知,与潜航员傅文韬、张同伟一起执行“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一航段第7次下潜任务,这也是“蛟龙”号的第59次下潜。
下潜遭遇惊魂一刻
8:30,我们先后从“向阳红09”船进入潜器,随即关闭舱盖。9:08,潜器入水。9: 19,在获得“同意下潜”的指令后,我们开始了此次深海之旅。
由于海况较前一日略差,潜器在海面时出现明显的摇晃,但开始下潜后就非常平稳了,而且速度很快,一度达到每分钟42米。我跟傅文韬、张同伟开玩笑说:“坐‘蛟龙’号比坐飞机感觉舒服多了,平稳又安静。”不过,舱内非常热,达到32℃。下潜到200米水深时,舱外已是一片漆黑,潜航员打开照明灯以方便观察舱外,下潜过程中偶尔可以看到一些个头很小的水母。
10:58,出现了本次下潜最惊险的一刻。由于深度仪工作不稳定,我们不能准确知道潜器距离海底的高度,而实际下潜点又较之前的预设下潜点浅了近150米,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潜器就会以每分钟35米的速度砸到海底,好在傅文韬判断准确,及时抛掉下潜压载,这才化险为夷。也就是在5分钟内,我们便可以看到海底。把这里的海底称为悬崖峭壁,一点都不夸张。
在潜航员的指挥下,我负责舱外右侧观察,寻找适合采集的样品,同时提醒潜航员避免潜在的触碰风险。随着潜器的缓慢移动,我们很快在崖壁上发现了枕状熔岩等科学家们梦寐以求的地质样品,同时还观察到零星分布的海鞭珊瑚、海绵等深海生物。鉴于采样难度,我们决定继续观察,择机采样。12:40,潜器转过崖壁来到一块结核区,这里的结核呈黑褐色,鸡蛋大小,密集分布在软泥上。在结核区行进的过程中,我们还观察到多种颜色的海参,海百合的数量也相当惊人。在不到50米的行进距离内,就观察到20多只海百合,我再次体会到深海生物的奇特。12: 47,傅文韬采集到红色和白色海参各1只、海百合1只,开启了采样的序幕。
采集到海绵和岩石样品
时间过得太快了,转眼就接近13:00了,我们决定前往第二个作业点。13:57,在经过了只有深海软泥,偶尔可见海参等生物及生物活动遗迹的深海荒漠区后,我们顺利到达海山脚下。潜器爬坡50米后,我们观察到一些松散的岩石样品,傅文韬进行了悬停作业,成功采集海山岩石两块。此时距离上浮仅有不到2个小时的时间了,我们舒了一口气,总算初步完成了此次下潜的科学目标之一。
14:23,潜水器继续爬坡,到达3551米的地方,我们发现了一块后来被李新正研究员亲切地称之为“雪莲”的海绵。傅文韬进行了采样尝试,遗憾的是由于潜器悬停难度极大,只采集到了一个碎片。可喜的是,我们成功采集到第三块和第四块海山岩石样品,大家一致叫好。潜水器继续爬坡,在3441米的深度,我们又发现了一块海绵和大量枕状熔岩,此时已是14:43,离指挥部命令的上浮时间只有不到20分钟了,傅文韬再次展示了他娴熟的机械手操作技术,成功采集到这块海绵和第五块岩石样品。
15:03,我们抛载返航,潜器开始上浮。16:41,潜器浮出海面。17:21,“蛟龙”号回收至甲板。17:30,我们先后出舱,接受了特殊的欢迎——5桶水“洗礼”。本次下潜圆满结束。
对业务化运行充满期待
此次下潜终生难忘,在做海洋科研近10年的时间里,我研究了上百个来自海底的样品。除了我自己之前两次应用水下机器人ROV Jason在墨西哥湾采集的样品外,其余样品要么是国际合作者提供,要么是用传统的拖网或电视抓斗采集。通过“蛟龙”号采集样品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而且此次下潜的最大深度为3616米,是本航次科学家团队迄今达到的最大深度。同时,我还在海底看到了令人震撼的海山景观和海山生态系统,亲身感受了深海生物多样性的魅力。此次采集的5块海山岩石样品,为解决“南海深部计划”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海山岩浆活动时间和原因”提供了样品基础。
这次与“蛟龙”号的零距离接触,使我对“蛟龙”号有了最直接的感受……查看全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30725/63434.s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