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与湛江海洋文化

来源:中华妈祖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17:03:48 

自宋代闽人第二次南迁,把福建人对妈祖的崇拜信仰带来以后,妈祖文化和雷州半岛的海洋文化就相互渗透,相互融洽,形成了后来湛江文化独有的精神特质,千百年来孕育了湛江人不朽的伟大精神和高尚品德。

湛江的海岸线长达1500公里。作为海洋大市的湛江,在南海的孕育下,在积淀深厚的海洋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湛江独特的文化和精神。海洋文化,就是有关海洋的文化;就是人类源于海洋而生成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化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①

“海洋文化具有开放性、博大性、开拓性、兼容性、交流性、商业性、自由性八个方面的特征。”由此,“海洋文化精神包括如下方面:开放交流精神,博大兼容精神,刚毅无畏精神,开拓探索精神,重商勤勉精神,自由平等精神。” ②

西汉时,汉武帝以雷州半岛徐闻和广西合浦作为始发港之一,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见《汉书 地理志》〕之后,雷州半岛的海洋文化便有了更深广的内涵。

我国海上丝绸之路这条最早的对外贸易海上通道,既具有价值取向上的政治军事性〔“汉徐闻港作为南方沿海的军事重镇,对维护国家统一,保证海路畅通,有其特殊的历史地位。”③〕、商业性和互利性,又有与异域文化关系上的交流性和互动性;既有国力发展的开放性和开拓性,又有外交关系上的自信性和兼容性。所体现的精神是:刚毅无畏、拼搏向前;所表现的道德品格是:自强爱国、与人为善、自由平等、博爱和平。东汉三国时期,处于海外交通兴盛时期。风帆的使用,使船只不必沿岸行驶;远洋船可以横跨大洋,缩短航程,降低海运成本,使海上丝绸之路处于繁荣时期。两晋南北朝时期,海外贸易也很发达。隋、唐、宋时期,因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并开始设置市舶司对外贸易管理机构,加上宋代湛江陶瓷业的兴旺,雷州海上陶瓷之路更为发达。湛江沿岸港口与海外交往日益频繁。这时,雷州与泉州之间的交通更为频繁。

宋末,闽人南迁时带来了受民众敬仰崇拜的航海保护神妈祖,也使湛江的海外贸易和海洋文化便掀开崭新的一页。

湛江1500公里的海岸线上,凡是有港口的城镇都有天后宫、妈祖庙。沿海乡村的天后宫不计其数。甚至不少农户,都供奉妈祖,以便礼拜,求得保佑。雷州半岛的妈祖崇拜背景极其清晰、壮观和深远。妈祖原名林默,福建莆田人,晋代晋安郡〔今福建福州市〕王林禄之十二世女录,唐闽中望族九牧林之后。其父林惟悫,官都巡检,居湄洲屿〔今福建莆田市湄洲岛〕。林默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年〕庚申三月二十三日酉时。由出世到满月都不会哭啼,所以称林默。林默自小心善,以爱人、助人、救人,尤其是在海上救人,闻名乡里,被称为“神姑”。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逝世。乡民在湄洲島上立祠以祀,号“通贤灵女” ,后历代皇朝敕封她“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等尊号。传说她仙逝后,常在海上抢救遇风暴的船只和渔民、船民。海上航运和打鱼者无不崇敬她,建庙宇,供奉神位祭祀。把每年三月二十三日,定为“妈祖节”,隆重祭祀。初一、十五在舟上或家中设置神龛供奉妈祖。“海上救护神”,名扬四海五洲。蓬莱阁天后宫建于1122年,比“世界三大妈祖庙”之台湾北港朝天宫和天津天后宫及台湾最早的澎湖天后宫早200多年;比中国第一个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泉州天后宫(公元1196年)亦早数十年。史料记载:“宋徽宗时,赦立天后圣母庙,乃于阁之西营建焉。时在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计建庙四十八间。”日本本土也崇拜妈祖,发展为“妈祖会”,以宗教形式规定朝拜制度。台湾同胞家家户户信仰妈祖,称为“开如妈”,海峡两岸共同信奉妈祖的俗例一样。这样,妈祖又是中外交流和沟通海峡两岸,密切同胞往来的和平女神。 史载与军事有联系的妈祖崇拜事例不少。拜元天历二年(1329)因漕官不祭而致漕船尽没之后,元帝更下诏委官于沿海十八郡天妃宫祭祀谢罪,并将妈祖诞定为国祭。明朝,皇帝朱元璋在鄱阳湖战败之时,见到妈祖率天兵来助,反败为胜。郑和下西洋是人类史上最早最伟大的航海壮举,也是当时最大规模的海上外交。郑和下西洋期间,屡得妈祖神相救,便在沿海广修天后宫。并规定凡出使或出海官船,必祭妈祖。而后的郑成功收复台湾,也得到妈祖神助。

妈祖崇拜的这些辽远背景,直接影响自闽南迁雷州半岛的子民们及其子孙。妈祖文化传到雷州半岛后,对湛江海洋文化的渗透融合有如下方式:

一、直接传递,自然融入湛江海洋文化

著名民俗学家陶立璠在他的文章《妈祖信仰的民俗学思考》中说:“妈祖信仰,距今已经有1000多年的传承历史。它的影响不止在中国,而且遍及世界许多地域。这和妈祖的海神神格有着极大的关系,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属于海洋文化的一部分。” 因此,妈祖文化随福建南迁移民进入雷州半岛后自然会传承下来。作为海洋文化的一部分,妈祖文化受到雷州半岛人的格外重视。现存的雷城镇关部街的天后宫,始建于宋代,同时传来的妈祖文化,迅速被当地文化和民众信仰所接受。明代以后,雷州半島的妈祖崇拜就更为普遍。万历《雷州府志》对天妃庙〔即妈祖庙〕的分布已有详尽的记载:“〔海康〕天妃庙在郡城外南亭坊,庙存银器,祀用,监庙者沿主之” ,“〔遂溪〕天妃宮在能明港调蛮村,万历十四年白鸽寨把总童龙建”,“〔徐闻〕天妃庙,海安所南门外瘦头,各官往来皆具牲礼祭之”。吴川市梅录樟州街天后宫,始建于明代,清道光19年(1839年)、光绪4年(1878年)迭修。硬山顶,穿斗式梁架结构,内存清碑数通。石踏跺三级,门额、门联均阴文石刻。门额“天后宫”门联“孝友著璇宫天生使独,声灵昭镜海后来其苏”为光绪4年重修时唐毓真书。座落在湛江市赤坎区文章湾村的天后宫始建于清朝康熙己卯年,面朝东南大海,背靠北部湾的雷州半岛。霞山海头港天后宫,妈祖塑像受信众保护,已近300年。坡头上圩天后宫(庙)始建于清乾隆25年(1761年),位于坡头区龙头镇上圩,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三进式建筑(上堂、中堂、下堂),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庙内青石铺地,高台色砌墙,飞檐斗拱,红墙绿瓦,石墩柱、梁架、壁雕、石狮等雕刻精致,古色古香,蔚为壮观,近年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地图册。清道光年间,吴川林绍棠状元及第荣归故里,为上圩天后宫的雄伟瑰丽所折服,亲笔题联。

二、定时祭祀,长期演变成为城乡民间信仰

雷州半岛历来以农耕为主,兼有渔业、种养业、畜牧业、水产养殖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种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独自的思维方式和信仰观念,其民俗信仰显得丰富多彩。岭南的佛教,最先是从海路传入的。如雷州城自古就是一座有名的佛教名城。民间信仰佛教,有大小奄寺上千家,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被称“万山第一”的天宁寺。民间信仰和宗教历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除佛教外,雷州子民还信仰崇拜雷神、镇海王陈文龙、石狗等等。妈祖崇拜加入原有崇拜的陣营后,民间信仰的底气就更足了。他们都懂得,妈祖不是杜撰的偶像,而是从人民中走出来的、被神圣化了的历史人物。妈祖是中国民间的女神、美神,更是航海者的保护神,还是劳动妇女的保护神、幸福神。妈祖的神迹,常与海事活动紧密相连,也同渔业、养殖、河海运输、民众生活起居、精神寄托、生老病死紧密相连。

分布在湛江海岸线城乡、港口的天后宫,妈祖塑像多数是单独供奉的,也有与佛、神同于一殿,一起受众生崇拜的。霞山某天后宫,妈祖与“文武帝”庙和“聚义堂”庙并建一排。有些家族、家庭把妈祖和历代祖先摆在一起祀奉。雷州半岛不少妈祖庙门楹联刻着:“闽海恩波流粤土,雷阳德泽接莆田”,以示妈祖庙的历史久远。信众不忘棍本,永念祖先。有些天后宮收藏不少明清各式碑刻。这些材料,对于研究宋代、明代闽人南迁的历史很有价值。雷州半岛还有一些天后庙,以其奇异的祭典和古老独特的遗俗引人瞩目。著名民俗学家陶立璠在他的《妈祖信仰的民俗学思考》中对硇洲岛的津前天后庙有生动翔实的描述:庙中天后坐轿,刻着楹联“像是莆田尼山吴祖,庙居津前正德元年”,向今人明示,天后信仰是由硇洲吴姓的先祖从福建莆田带入的。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日,硇洲岛上的渔民们会进行斋戒,执庙内仪仗轿抬天后坐像及簇拥着轮流在12个坐主家中供奉的行像神游“上坡”,回上街尼婆亭山墩前的天后宫“娘家”“朝堂”,供斋上香祭拜,并请戏班演戏酬神,热闹非凡。至23日天后神诞下午,在举行一系列朝拜仪式之后,再将天后坐像抬“下坡”送回津前天后宫内“开斋”,并继续在庙前演戏酬神。岛上投缘的青年男女亦纷纷趁此良辰吉日,结拜成“十兄弟”或“十姐妹”,请妈祖神为其作证,大家祭拜许愿,祈求人生事业爱情吉祥美满平安如意。

硇洲津前天后庙,还以文物众多而闻名粤西。明朝万历三年,雷州推官顾以锡为报天后显灵庇佑他在硇洲海面战胜海盗之恩,在津前天后庙前建石牌坊一座,上面书刻“海不扬波”4字,留下了一段美好的佳话。清朝道光年间,硇洲振威将军时任福建水师提督窦振彪,也专程献上产自福建的石雕狮子,安坐于庙前以酬谢天后庇佑神恩。同治年间,半岛吴川状元林召棠亦专门亲临硇洲,书题天后庙庙额真诚献上……数百年间,每当渔民或商人扬帆出海,皆先祀天后庇佑顺风安全,并在船头供上天后神位如硇洲岛的津前天后庙。庙中天后坐轿,每遇民间重大节日和喜庆之事均会扶老携幼来妈祖庙像前上香参拜,妈祖庙无疑仍是沿海民间百姓的精神寄托,并通过妈祖信仰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和海洋文化。

三、民俗活动,广泛辐射到了全民心灵空间

妈祖祟拜在其千百年的传承与演变中,不同地域以不同方式,丰富着多元的民俗文化和民俗活动。全民参与使崇拜,声势越来越大。如在妈祖文化的发源地福建莆田,其民俗活动独具特色,有妈祖元宵、妈祖回娘家、谒祖进香、妈祖生〔日〕、升天祭、妈祖诗签,诵妈祖经等信仰仪式,还有摆棕轿、妈祖舞、耍刀轿、妆阁出游、演妈祖戏、摆妈祖宴等。在湛江各县市、乡镇,妈祖民俗文化活动也很丰富。如湛江市硇洲镇妈祖民俗文化活动中,醒獅、仪仗队、妈祖金像、硇洲女子八音队等都参与游行活动。群众性自发地参加纪念妈祖农历九月初九日羽化升天的日子。湛江文章湾村天后宫自康熙乙卯年间至今,一直保持每年正月十九日舞古龙和稻草龙的习俗。徐闻临海,又是西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妈祖庙特別多。每年妈祖节日,各村都敲锣打鼓筹划活动。东海岛的人龙舞,雷州的傩舞等都在妈祖纪念活动中展现。

“妈祖祭祀仪式不止是表现在大型的宫观仪式中(如大甲进香仪式),而且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妈祖的祀奉。这些仪式也许比大型的祭祀仪式更重要,因为它是作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被反映在具体的行为中,如船民、渔民、航海者、各种行业会馆对妈祖的祀奉,是研究妈祖文化传播、传承、心理感应的不可或缺的民俗事象。”④湛江沿海,耕田者、耕海者、河海运输者以及其他乡镇民众对妈祖虔诚的祀奉,一直没有停止过。妈祖文化在雷州半岛的积淀也因此极其深厚。

湛江的妈祖崇拜,在历史上也曾遭受挫折。明代“海禁”始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四年(1381) ,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⑤。自此,连与明朝素好的东南亚各国也不能来华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了。至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开禁。这漫长的186年“海禁”,对妈祖崇拜是有影响的,主要是大型的出海祀奉活动少了。但暗中的海上走私活动越来越严重。由此,祈求妈祖庇护的祀奉活动转入小型的、个体形式。清初海禁,由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至康熙了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共29年。清初海禁对高雷二府海外贸易的打击是致命的。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七月颁布了“禁海令”严禁沿海各地商民船只出海贸易、打漁,禁止外国商船来华贸易。⑥又“顺治十六年,时盗贼甚多,乡村屡劫。”⑦“吴川自限口天妃庙起,横至坡头、博立,其硇州及南三都俱为界外。”⑧由此,在这些受禁地方,乡民流离失所,惨不忍睹。妈祖信仰也受重创。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下旨“开海贸易”后,雷州半岛海上贸易开始兴旺起来。各地到雷州半岛建立会馆越来越多。由商人发起新建的会馆,目的在于保护本地商人或本行业商人的商贸利益,由同乡或同业组成的团体。如英利各地商人先后在这里组建了琼州会馆、廉州会馆和高州会馆等3大会馆,使英利成为仅次于徐城的“雷南第一重镇”。 那时,先后在县内的徐城、迈陈、龙塘石桥、曲界、海安、英利和下桥石板等地建立会馆达16所之多,这些大大小小的会馆成为当时繁华贸易的历史见证。妈祖信仰和妈祖崇拜也进入全盛时期。天后宫的兴建和修复也比较多。如清朝从乾隆八年(1743) 到乾隆二十九年(1764) 的21 年时间, 对雷州夏江天后宫的重修就有三次。

湛江民众对妈祖的信仰和崇拜是相当广泛和持久的。妈祖文化已成为湛江海洋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全球有5000多座妈祖庙和2亿多信众的背景下,妈祖文化、海洋文化必定有新的发展,新的开拓,必定不断地丰富、坚定、弘扬湛江精神,促进湛江经济的发展。从这点出发,笔者认为,湛江应继续保护妈祖信俗文化的“原生态”。具体说来,就是保护民间的信仰氛围,尤其是保护妈祖祭祀仪式;保护民间传承的妈祖一系列习俗;保护妈祖在湛江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这样,作为海洋文化一部分的妈祖信俗文化,在时代的发展中会日趋兴盛的。

注释:

① 曲金良《海洋文化与社会》,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② 张开城 等《海洋社会学概论》,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年4月第一版

③ 陈立新 《湛江海上丝绸之路史》南方人民出版社,2009 年11月第一版第54页

④ 陶立璠 《妈祖信仰的民俗学思考》

⑤ 《明太祖实录》卷139

⑥ 陈立新 《湛江海上丝绸之路史》南方人民出版社,2009 年11月第一版第198页

⑦ 陈舜系 《离乱见闻录》见明史资料丛刊,江苏人民凼版社,〔1983〕263页

⑧ 陈舜系 《离乱见闻录》见明史资料丛刊,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263页

文章来源:http://www.fj.xinhuanet.com/ss/2013-07/18/c_116595187.htm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