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开发区打造蓝色经济转型“升级版”
山东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在国家级开发区中工业总产值增速居第一位;这里,拥有我国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最大的国家粮油储备库和最大的原油进出口码头,全国重要的环保型石化基地,世界最大的压花玻璃生产加工基地,全国最大的铁矿石、原油、橡胶、棉花等战略物资中转基地,中国北方最大的石油液化天然气接收基地,全球面积最大“德国中心”,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区……
创新创造奇迹
郅立鹏是“华世洁”、“中科华联”两个公司的董事长。3年前,他走进青岛开发区创办青岛华世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短短3年间,“华世洁”实现了3个“全国之最”:单套规模最大的设备、回收周期最短的设备、单体吸附器最大的设备。作为“华世洁”全资子公司的青岛中科华联新材料有限公司,为用户提供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和聚乙烯锂离子电池隔膜成套设备生产线,汽车用锂电池隔膜生产技术及成套装备,年销售收入2亿元。
郅立鹏认为这样的成绩得益于创新自信。他说:“这种自信来自于青岛开发区搭建的创新环境与服务平台,得益于中国科学院、中国石油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高校的技术支撑。”
青岛市委常委、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书记张大勇认为,青岛开发区在经历了28年的建设与发展后,进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和攻坚期。随着劳动力、资源、环境成本的提高,原来的投资驱动、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已难以支撑青岛开发区的持续快速发展。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阶段,迈向创新驱动阶段;从过度依赖人口红利、土地红利,转向依靠改革创新来形成制度红利。这是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的必由之路。
青岛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孙恒勤认为,创新自信是青岛开发区打造升级版的底气所在。经济技术的“升级版”,企业是主力。政府要为企业创新主体搭建好平台,做好“后盾”,抓好公共管理、社会服务,统筹各方资源,凝聚创新自信的力量。
为企业做后盾,该区积极探索出“功能区管委(指挥部)+ 平台公司”的发展模式。深化行政审批和收费制度改革,推进审批提速30%以上,建设零收费区;深化投融资改革,探索多种融资方式……
连续5年,该区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60% 。“十一五”以来,全区财政科技总投入达8.4亿元,年均增长25%。在政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下,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额达106亿元,占GDP的2.4%。
凝聚产生力量
随着创新要素的不断汇集,一个促进创新、引领创新的“核反应堆”悄然成型。为了充分发挥孵化器的作用,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自主创新造“温床”。开发区与山东科技大学共建大学科技园,入园创业的孵化企业达到112家,转化科技成果80多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52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去年全区转化科技成果280余项。
为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开发区实施了“智岛计划”,制定出台了相关政策,对引进的顶尖人才、领军人才、紧缺人才,3年内分别给予100万元、20万元和6万元的安家补贴。年收入12万元以上的按照经济贡献给予为期3年每年最高30万元的奖励;对入选“青岛英才211计划”创业创新领军人才的,按不低于市扶持资金1∶0.5予以配套。目前,开发区已入驻8所高校、41个科研院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所,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所,两院院士5人,人才总量达21.5万人。
坐落于青岛开发区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非常自信。他们拿下的“宽带微波毫米波频谱分析仪”攻关项目,荣获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可以制造50GHz频谱分析仪的国家。
青岛海西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是青岛开发区引进的海西湾船舶产业基地重点项目之一,该项目主要生产大型船用柴油机曲轴。曲轴是船舶工业的核心部件,项目顺利投产扭转了我国“船等机,机等轴”的局面,打破了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制约瓶颈。
“创新自信”为青岛开发区注入不竭动力。围绕“六大产业集群”建设,开发区重点对石油化工、家电电子、汽车制造、海洋装备等八大领域的48项关键技术进行集中攻关,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科瑞特机电集团的“科泰”压路机、数控激光切割机等产品远销中东、东南亚、非洲等地区,出口量超过总销量的70%;美光机械有限公司的“FMZ 模切机系列”“MWZ 覆面机系列” 等产品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远销欧美……
“智岛、蓝岛、绿岛”三大计划的实施,“青岛国际生态智慧城”“中德生态园”“青岛信息谷”“青岛……
查看原文:http://www.sd.xinhuanet.com/lh/2013-07/22/c_116632483.htm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