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13年初山东省两会之上,比经济总量突破5万亿、经济增速高达9.8%、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全国第三更吸引眼球的,是“美丽山东”、“生态山东”的提出。
2012年, 9.8%的GDP增速,带领山东继广东、江苏而起,牢牢占据中国区域经济第三把交椅的位次。山东经济总量首次摸高5万亿,占全国十分之一!
数据显示,2012年,山东第一产业增加值4281.7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25735.7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19995.8亿元,增长9.8%。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8.6%,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51.4%,下降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40.0%,不降反升,提高1.7个百分点。5年间,山东经济总量实现了从3万亿到4万亿再到5万亿的跨越,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毋庸置疑。
深入分析,工业依然是拉动山东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海尔、海信、重汽、重工、浪潮、青岛港等大型企业集团,规模、素质、效益在增长;一大批中小型企业快速成长。2011年,营业收入过100亿元的工业企业有110户,过1000亿元的8户,52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位列全国第二。最近发布的“2012年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显示,省域产业经济竞争力山东排名第二,仅次于江苏。
不仅如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带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新生力量。一批关键技术和产品实现新突破,新医药和生物产业总量全国领先。
连续五年“跨越发展”战略之下,金融保险、文化创意、旅游观光、运输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迅速成长,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创历史新高,达到40%,多年的“短腿”在接长,发展势头强劲,显示出后续发展的更大空间和机会。
5年间,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延续此前五年连续增产的势头,实现“十连增”。2012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902.3亿斤,农业增加值居全国首位。作为全国农业大省的地位不可撼动。
5年间,地方财政收入实现了从不足2000亿到3000亿再到4000亿的跨越,年均增长20%多。
5年间,山东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跑赢GDP,农民收入增速超过城镇居民。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得到缓解。
5年间,山东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山东特色环境指标和生态理念实现了保护与防治同步,节能减排换来碧水蓝天,生态建设领先全国。
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党委书记郭训成在多个场合,评论山东交出的这份“答卷”:在这么庞大的经济体量上,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欧债危机持续发酵的国内国际背景下,山东能够保持增速平稳,没有大起大落,实现了经济总体的企稳回升,“实属不易”。
但郭训成同时提醒,面对成绩,特别要思考解决经济发展的“持续健康”问题。
“五万亿是山东经济发展的新起点。山东到了一个依靠创新、加快转型、深入开放、机制转换的新阶段。要去谋求实现更高水平、更高阶段发展的良性循环。要从以往习惯的高速增长慢慢调整,去化解一系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问题。”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郑贵斌也冷静提及山东内涵式增长方面的缺憾:“人口众多摊薄人均水平。粗放发展的模式没有实现根本转型,结构调整远未完成。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较为明显,人均收入离人均小康生活还有相当差距。”
事实上,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是更为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巨变。 “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本身就是生产力。” 山东省环保厅副厅长谢峰表示,生态建设既是生存环境的外在要求,也是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过去,我们是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注重与环境的协调,现在,我们是通过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
思想意识领域的深刻变革,“治、用、保”三管齐下的生态策略,金山银山、青山绿水兼得的发展目标,为山东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型成功奠定保障,并在某些行业领域取得鲜明实效。摘自《商周刊》2013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