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砾淘尽始见金
——我读《建设海上中国纵横谈》
诗成同志是第一个提出“海上中国”并系统地阐述这一构想的理论框架的人。他的很多论点都是大胆的、建设性的,发前人所未发,其广度和深度是我接触到的海洋经济研究专著中所仅见的。“海上中国”绝不仅是一个口号、一个梦想,而是一个经纬交错、层次分明的有机整体,一个由中国海洋事业的保护与开发、管理与利用、问题与对策拧成的结。这个结的轴心就是中国海洋经济的腾飞。要绘就“海上中国”的壮丽画卷,首先要让所有做“海”字文章的生产者和管理者,充分认识到全方位发展海洋事业的必然性,作者首先在此问了个“为何”,并从人口、环境、资源的角度,从21世纪中国整体战略利益的高度,从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到科技的诸多领域,探讨发展海洋三大产业的可行性——这是“海上中国”蓝图的经线。与此同时,作者的逻辑触角伸向了“何为”。他借助翔实可信的资料,以一种切实可行的思路以及成就大事业的开拓精神,论述了海洋经济的过去、现状及未来,“海上中国”构想的内容与体制,海洋三大产业的发展重点及目标,还有海洋管理的具体操作——这无疑是“海上中国”蓝图的纬线。作品的下篇就似在前边整体构想的理论的纲上撒开的一张实践之网。虽然涉及许多问题,但因为始终贯穿着“建设海上中国”这根红线,丝毫不显得凌乱,全方位地启发我们以正确的态度认识并利用大海这座宝库,以积极的姿态投身到海洋经济建设的时代大潮中去。
近年来,海洋工作者渐渐地注意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纵横谈》是深得其中三味的。书中一再警告人们,海洋资源虽然潜能巨大,但它的可再生性差。如果只注重眼前经济效益,酷采滥捕、肆意污染海洋环境,杀鸡取卵的严重后果将由我们的子孙来承受。作者痛心疾首地指出,我国的一些主要经济鱼类资源严重衰退,已形不成渔汛,鱼质普遍下降,近海捕捞业已有断炊之虞。出路何在?书中以较重的分量表述了这样一个思想:一方面加强管理和保护,休渔期间禁止下海,严格控制下网密度及频度,并以政策和资金倾斜的办法支持外海和远洋捕捞生产;另一方面,把重心转移到发展海水增养殖业。应该说,很多沿海省、市、县都在这方面做出了成绩,以我们长岛为例,远洋渔船作业已达53对,产量达到捕捞总量的50%以上,连续l0年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按照作者的思路,海洋渔业的发展方向是远洋外向带动、近海保护增殖、海洋农牧化以及系列化服务工程构成的综合开发体系。更可贵的是,作者以敏锐的眼光看到海洋第三产业这一“朝阳产业”的广阔发展前景。目前,我国海洋第三产业的比重较之一些发达国家还有20多个百分点的差距。差距就是潜力,如果将这潜力充分挖掘出来,我国的海洋事业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以海洋旅游业为例,我国沿海旅游资源丰富、交通相对发达、历史文化独特、人口相对集中,打出一两个像夏威夷、新加坡、西班牙那样的世界“名牌”,其社会效益是不可估量的。作者断言,滨海旅游这一“无烟工业”和”无形出口业”,以大海、阳光、沙滩的魅力吸引广大游客,是21世纪旅游业理所当然的热点,极富发展前景。作者以一个活生生的例证说明厂这个问题:一个仅4万人口的长岛县,年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年创收逾l 200万元。
《纵横谈》的特色还在于作者不满足于理论的完善,他的注意力更侧重于实际操作。客观地说,我国的海洋开发与管理的各个环节都有不尽完善之处。从整体上看,很多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低档次、粗放型经营状况严重束缚着海洋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作者力陈己见,在许多敏感问题上都能见到他纠正弊端、堵塞漏洞的意图。例如,在“海洋管理”一章中,作者从国内海洋管理现状的分析中,指出当前存在的严重问题:机构不健全、法律及法规不完善、缺乏综合开发规划,导致渔场治安秩序混乱,行政干预不力,海洋各产业群龙无首,体制不顺,开发、管理、科研脱节,内耗、纠纷叠起。一些国家决策部门舍不得在海洋产业特别是海洋第三产业上投入,政策不能到位、落实,我们基层干部对此也是有苦难言,诗成同志替我们吐出在喉之骨鲠,读后真有畅快淋漓之感。如果书中的诸多建议能为国家主管部门采纳,那将是国之大幸、民之大幸。
借书中的开首语说:“岁月更迭,沧海桑田”,大浪淘砾砂,烈火见真金,诗成同志厚积而薄发,以他的人格精神和这本《建设海上中国纵横谈》为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折射出一道异彩。他为了这本书以及他的“海上中国”而呕心沥血,其问的酸甜苦辣是外人难以想象的。正是千千万万个王诗成,以自己的热情和才智在祖国300多万平方千米的海域上谱写着动人的乐章。我衷心祝愿诗成同志一如既往地在他的海洋世界中探索开拓,以更积极的姿态投身海洋经济研究,为早日建成“海上中国”大厦添砖增瓦。
(作者系长岛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原载于
1996年出版的《迎接海洋世纪——
〈建设海上中国纵横谈〉评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