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海洋合作20年历程回眸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7:07:48 

中韩两国自1992年8月24日建交以来,在海洋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入。同年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政府间科学技术合作议定书》,为两国间的海洋科技合作开通了渠道和窗口。

1994年10月,为落实海洋领域的科技合作,中国国家海洋局与韩国科技部签署了《中国国家海洋局与韩国科学技术部海洋科技合作谅解备忘录》(以下简称《备忘录》)。《备忘录》明确了中韩海洋科技合作的重点领域,奠定了中韩两国开展海洋科技合作的基础。

为推动中韩两国在海洋领域的合作研究,共同保护海洋环境,促进两国资源的持续开发和利用,1995年5月12日,在《备忘录》的框架下,中国国家海洋局和韩国科学技术部签署了《关于建立中韩海洋科学共同研究中心的协议书》,并成立了中韩海洋科学共同研究中心。该中心的成立,标志着中韩海洋科技合作与交流有了实施主体和交流平台,中韩海洋科技合作全面展开,并进入实质性阶段。1996年,《备忘录》转由韩国海洋水产部执行,随后由于韩国政府机构改革,转由韩国国土海洋部执行。

1995年以来,中韩两国政府以中韩海洋科学共同研究中心为平台,极大地推动了中韩两国在海洋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2005年以后,中韩两国多家涉海机构之间签订了合作谅解备忘录,每年交流互访超过120人次以上,中韩涉海科学家和管理人员之间的交流互访累计超过2000人次。

随着中韩两国海洋科技合作的广泛开展,科学家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合作领域的不断扩大,参与机构的日渐增多,中韩两国的海洋科技合作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

中韩两国认识到,面对黄海区域及全球性的海洋问题,未来在集约节约利用海洋资源、减轻海洋环境压力、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与生态多样性、开发利用海洋能源、开展极地科考与大洋深海勘探、减缓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蓝色经济建设和发展等领域,更需要两国的紧密合作与共同努力。

建立完善的合作机制

为了保证有效的沟通与对话,中韩两国政府建立了以中韩海洋科学共同研究中心为依托的交流与合作机制,合作机制主要包括以下3个层次。

1.中韩海洋科学技术合作联合委员会。该委员会由中国国家海洋局和韩国海洋水产部共同组成,是海洋科技合作的最高决策机构,商定两国重大的合作事项,组织、协调有关合作事宜。联委会会议每两年召开一次,在两国轮流举行,目前已召开了11次。

2.中韩海洋科学共同研究中心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由中韩各5名代表组成,包括中国国家海洋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和韩国海洋水产部、韩国海洋科学技术院的

代表以及中韩中心的主任、副主任。管委会每年举行一次会议,目前已召开过18次会议。

3.中韩海洋科学共同研究中心。该中心的主管部门是中国国家海洋局和韩国海洋水产部,由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和韩国海洋科学技术院共同实施运营。承担中韩海洋科学技术合作联合委员会秘书处,中韩两国海洋信息的生产、分发与普及,开发和推进海洋合作与研究等3项主要职能,是中韩两国政府间海洋科学合作与交流的主要推进机构,在中韩两国海洋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方面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共同提升海洋科研水平

自1995年以来,中国国家海洋局和韩国海洋水产部通过中韩海洋科学共同研究中心共同资助了60多个海洋科学技术合作项目,主要涉及海洋学、海洋环境、海洋资源、海洋管理与政策、海洋经济与文化、数据共享服务等领域。这些合作项目的开展,极大地提升了中韩两国对黄海的共同认知水平。其中,双方开展的5个重要合作项目进展顺利,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1.黄海水循环动力学合作研究(1997年~1999年)。这是中韩开展的第一个大型海洋合作研究项目,主要承担单位是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和韩国海洋研究院。本项目第一次阐明了黄海水循环的动力结构,发现了中层冷水团现象,2000年获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一等奖。

2.黄海沉积动力学与古环境合作研究(1998年~2004年)。这是中韩开展的第一个大型海洋地质合作研究项目,主要承担单位是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和韩国海洋研究院。本项目编制了首张黄海1:100万沉积物类型分布图,对南黄海泥质沉积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阐明了气旋型涡旋和反气旋型涡旋作用下泥的沉积过程和机制,2005年获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

3.黄海冷水团海域生态系及生物多样性调查(2009年~2013年)。这是中韩开展的大型多学科合作研究项目,主要承担单位是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和韩国海洋研究院。本项目研究黄海冷水团区域的环流、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关键生态过程,揭示气候变化背景下黄海冷水团的长期变化趋势,阐明其对关键生物类群的影响。

4.黄海/东中国海业务化海洋预报模式开发技术合作研究(2011年~2013年)。本项目中方承担单位是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韩方承担单位是韩国海洋研究院。本项目正在执行中,目前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建立西北太平洋海域核电站数据库;建立海洋放射性核物质预测系统;开展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探索建立核物质监测合作方案等。

5.中韩海洋核安全监测及预测系统研究(2011年~2013年)。本项目中方承担单位是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韩方承担单位是韩国海洋研究院。本项目正在执行中,目前研究成果主要包括:黄海及东中国海资料收集及核心资料的录入;利用区域海洋模拟系统数值模式建立三维环流预测模式,并进行比较研究;建立并改进应用模式等。

开创全面合作局面

1.海洋执法合作不断深入。2009年,韩国海洋警察厅正式访问中国海监总队,同年底中国海监代表团对韩国海洋警察厅、济州岛海洋警察署进行正式访问。双方分别就各自的管理机制、职责、执法工作情况、队伍管理以及下一步在多领域内开展合作交流等进行了充分交流,并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监总队和大韩民国海洋警察厅合作谅解备忘录》。自2011年开始,中国海监每年派员赴韩国参加亚洲、非洲国家海上执法机构公务员交流合作项目,进一步加深了双方的互信合作。2012年,韩国海警厅派出3011训练舰访问中国海监,实现了中韩两国执法船的首次交流。双方通过合作,在防止海洋环境污染、海上救助、人员培训、信息交换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交流,在海洋执法领域的协作不断深化。

2.极地合作积极友好。在极地科学研究方面,中韩两国开展了海洋化学、生物生态、气象、冰芯的合作调查与研究,同时开展了交流培训和极地科考后勤保障合作。韩国科学家参加了中国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次北极考察,中国科学家也参加了韩国的北冰洋科学考察。在后勤保障合作方面,中国长城站与韩国世宗站一水之隔,双方考察站在物资运送、人员互访等方面开展了多次合作。此外,双方还互派队员参加对方的冬季训练项目。通过中韩两国的有效合作与交流,既扩大了考察范围,获得了大量数据、资料和样品,又相互吸取了极地科考经验。

3.深海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合作积极推进。自1991年起,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与韩国海洋资源研究所共同建立了联合召开中韩深海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合作会议机制以及深海采矿技术研讨会的交流合作机制。到目前为止,双方已经联合召开了8次深海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合作会议,主要合作方向包括国际海底事务、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及环境研究、深海采矿技术、深海矿产资源加工利用技术等方面……
查看全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30628/62697.s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