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造船"如何造船

集群化基地 形成庞大产业链

来源:于晓波 薄克国 俞方平   发布时间:2015-05-21 04:21:31 

总投资74亿元、近期年造船能力200万吨、远期年造船能力468万吨的海西湾造修船基地,将崛起于青岛西海岸。11月22日,随着该基地大造船项目的正式开工,揭开了青岛船舶工业产业集群建设的序幕。

特点在于集群

中船重工集团副总经理吴强
告诉记者,与我国其他船舶制造基地相比,海西湾造修船基地的特点就在于“集群”。

他说,不同于一般的造船基地,海西湾造修船基地既有造船、修船,又有海洋工程,还有船舶补给、配套机械等,是一个大型集群化的基地。海西湾造修船基地将按照“军品与民品结合、造船与修船结合、造船与配套结合、船舶与海洋工程结合、产学研结合”的思路,集群发展船用柴油机、曲轴、甲板机械等关键船舶配套产品,打造具有国际一流竞争力的船舶产业群。

围绕海西湾造修船基地的建设,一个规模庞大的船舶配套基地将在海西湾迅速成长壮大。中船重工集团的“六厂四所”———武汉重工铸锻公司、宜昌船舶柴油机厂、武汉船用机械厂等“六厂”,以及725研究所、719研究所等有关研发机构新增的科研系统集成、大型船用配套总装能力,正逐步向青岛转移。在不久的将来,低中速柴油机总装基地、甲板机械总装基地、舰船动力研发基地以及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研发中心将在海西湾建成。

去年12月,中国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与青岛开发区签约,在西海岸合作建设海洋石油工程基地,总投资17亿元,预计可实现年生产能力20万至25万标准吨,年产值达到60亿元。中海油有关负责人说,选择在青岛开发区建设海洋石油工程基地,就是为了与世界级的海西湾造修船基地联合,打造全球最大的海洋石油工程基地。

全省船舶产业的龙头青岛与中船重工的合作,是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的产业合作。目前,国际船舶市场持续兴旺,世界造船中心加快向中国转移。据预测,到2010年,国际船舶市场的年需求量在4500万吨左右。中国造船产量2010年要达到1400万吨,2015年达到2000万吨。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

为加快发展船舶制造业,今后中国将形成环渤海湾、长三角和珠三角3个船舶制造基地,其中海西湾造修船基地是环渤海湾地区的核心企业之一。中船重工集团总经理李长印介绍说,“十一五”期间,中船重工集团将通过新扩建基础设施及布局调整,建设好青岛海西湾、大连等5个造修船基地,打造引领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环渤海湾造船工业带,争取到2010年,造船能力超过1000万吨,主营业务收入超过800亿元,为“十二五”进入世界500强奠定坚实基础。

船舶工业是我省重点培育的七大产业链之一。我省规划到2010年,造船能力达到800万吨,成为船舶工业大省。海西湾大造船项目作为船舶产业链的龙头,它的开工建设,不仅能够显著地提升我省的造船能力,而且能够带动船舶配套材料和零部件的发展,促进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扩大就业。

对于做了多年大造船梦的青岛来讲,中船重工借奥运契机,落户海西湾,将使青岛的整船制造和重要零部件生产以及船舶研发,包括为整船生产、研发等提供智力支持的大专院校等一揽子计划得以实现。这样一个集科工贸为一体的战略合作,无疑为青岛加快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将形成庞大产业链

船舶工业被称为“母体工业”,在国民经济百余个产业部门中,船舶工业对其中的97个部门有直接消耗,关联面高达84%。尤其对机电、钢铁、化工、航运、海洋资源勘采等上下游产业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

吴强说,海西湾造修船基地集群发展后,跟地方经济融为一体,地方可以为它做很多配套。因为基地是总装集成,不搞小而全,如管材、稀装件、钢料加工以及各种大型基建,大多要依托地方工业配套。一句话,造船投资规模大、产出效益高、科技含量高、项目关联度大,可以带动一大批中下游企业,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条。

放眼青岛西海岸,大炼油、大造船、海油工程等大项目相继落户。有关部门预计,“十一五”期间,青岛将形成年产值300多亿元的船舶产业群,海西湾超过300万吨的造修船规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20亿元左右,再加上配套产业的收入,合计将超过160亿元。

2005年11月30日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