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石油北部湾涠洲油田群开发工程增殖放流活动侧记
6月18日清晨,广西北海市南澫码头。蔚蓝色的天空如同明丽的蓝宝石,流动的云彩在海面上游动,初出海面的太阳淡褐色的晕影点缀于天海之间,铺洒下一层淡淡的波光。
由农业部渔业局、农业部南海区渔政局、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和广东海洋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海洋石油北部湾涠洲油田群开发工程增殖放流活动”在此举行。值此南海休渔之际,100万尾燕鲳、5万尾头鲈和5万尾白花等大规模的优质鱼苗将投入到大海的怀抱。
“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
运输鱼苗的货车早早停靠在码头,8个存放鱼苗的塑料大桶中,小鱼苗们活泼欢畅地在水中嬉戏,似乎已迫不及待地想投入大海的怀抱。“总的来看鱼苗活力不错。”工作人员一边抄“家伙”捞鱼苗,一边说。
“中国海洋石油北部湾涠洲油田群开发工程增殖放流活动开始。”上午9时,随着农业部南海区渔政局副巡视员刘桂茂宣布流放活动正式开始,5万尾头鲈和5万尾白花率先在南澫码头被投入大海。
4个放流槽在岸边倾斜的台阶上被依次排开,放流槽顶端摆好了大塑料桶,水泵从海里抽水以便让鱼苗顺利入海。本项目的主持单位——广东海洋大学南海渔业资源监测与评估中心常务副主任卢伙胜教授率先抄起水管,将水注入大桶,等待鱼苗就位。
广东海洋大学校长何真和刘桂茂、北海市政府副秘书长林炳腾和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副总经理柯吕雄带领两组进行放流。
何真蹲在台阶上,将手中的勺轻舀进水桶,并用手挡住勺口,生怕损伤了鱼苗。“北部湾是我国四大渔场之一,建有北部湾二长棘鲷、长毛对虾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渔业资源十分丰富,是南海三省区渔民生产的重要场所。”他向记者介绍说。
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环境污染等原因,北部湾传统的大红鱼等优质鱼类几近消失,底层鱼类个体变小,近海资源衰退尤为严重。何真告诉记者,实施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保护海域生态环境,解决渔民的生计生活已成为一项重要且紧迫的任务。
来自江西的徐奶奶抱着她的小孙女将一勺勺小鱼苗小心翼翼地投放入海,兴奋不已:“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增殖放流活动,能将这些鲜活的小生命放归大自然,感觉很欣慰,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
渔船轮机工凌长理老家在湖南,来北海打工已有8年之久。他告诉记者,现在北部湾近海的鱼数量越来越少,渔民必须去远海捕鱼,投放鱼苗可以解决渔民生计问题。
驻足围观的群众越来越多,工作人员、渔民、游客交织,不到半个小时,10万尾鱼苗就全部被投放到大海。
无伤害吊装放流鱼苗
10时许,阳光越来越强烈地炙烤着大地,空气中弥漫着湿漉漉的潮气,“中国渔政45002”船搭载着广东海洋大学和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有关人员,前往南澫渔港外海区。100万尾燕鲳将从那里放流。
15分钟后,国内最先进的活水舱运输船出现在眼前,经过44小时的航程,这些鱼苗从海南陵水一家养殖场被运抵北海。它们是北部湾土著种,来自北部湾原产地原种繁育的子一代。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海洋渔业系颜云榕副教授告诉记者,所谓“活水舱”,就是船舱水箱内的水可以和海中的水进行实时交换,保持舱内外的温度、盐度等环境要素一致,从而使鱼苗更加适应流放海域的环境。
“过去增殖放流通常采用加氧运输的方式运送鱼苗,但这种方法容易导致鱼苗翻白肚、浮头等现象,鱼苗活力不高。通过活水舱运输,可以最大限度保障鱼苗成活率。”卢伙胜说。
记者穿上救生衣,从渔政船跨进运输船,看见“中国海洋石油北部湾涠洲油田群开发工程增殖放流活动”的横幅悬挂在运输船上方,12个水箱中约100万只燕鲳鱼苗摇头摆尾。
随后,卢伙胜和其团队成员王学锋、李忠炉、侯刚等海上放流活动代表迅速行动,采用抽样方法计算实际鱼苗数量。湛江市港城公证处派出两名公证员进行全程监督。不一会儿,12个水箱估算出95.06万尾鱼苗。
将木板放在水箱中间,对折渔网,集中鱼苗,装入吊装袋,机械臂再将其放入大海……估算完鱼苗数量后,工作人员开始熟练地吊装放流。“采用吊机进行快速无损害吊放,在国内尚属首次。这样可避免苗种缺氧和曝晒,也最大限度地提高了鱼苗成活率。”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明年将开展海上定点调查
对北部湾甚至整个南海地区渔业资源的种群结构研究、渔民结构研究、种类更替等是准确放流的基础。广东海洋大学早在多年前就立足南海,服务渔业,积极参与南海渔业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
广东海洋大学此次与中海油湛江分公司校企强强联合,通过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努力致力于北部湾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恢复北部湾渔业资源种群、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和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中海油相关负责人说,今年放流以位于北部湾二长棘鲷、长毛对虾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核心区内的湛江江洪和北海南澫湾等海域为主,计划放流真鲷、卵形鲳鲹、黑鲷等鱼苗540万尾,放流方斑东风螺、织绵巴非蛤等贝苗270万粒,以及长毛对虾和日本对虾等虾苗4100万尾。
放流后,中国海洋大学渔业资源专家高天翔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将采用基因测定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结合卢伙胜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的基于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的南海渔业信息采集器,于2014年开展北部湾海上定点调查,评估放流效果。
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既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和《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精神,保护北部湾渔业资源的具体措施;又是配合南海休渔制度实施,巩固和扩大休渔成果,进一步增强全社会保护资源、爱护生态环境意识的实际行动;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必将惠及千家万户、造福渔民百姓……
查看全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30625/6261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