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探海一次终身难忘的海底之旅

“蛟龙”探海一次终身难忘的海底之旅

来源:汪涛   发布时间:2015-05-20 17:08:50 

“作为来自中国香港的科学家,我很荣幸参与了‘蛟龙’号首次试验性应用航次,见证了我国在深潜器科技研发与建造方面的实力以及我国在大型海洋科研考察方面的组织协调能力。这次经历是我个人在海洋生物研究生涯中,从浅海到深海的重要一页,它让我有机会亲眼目睹深海生物的生活情况,并且亲自操作深水高清摄影机记录下海底的生态情况,以及参与用机械手采集生物样品。这是一次终身难忘的海底之旅。”这是6月19日邱建文搭乘“蛟龙”号成功下潜之后说的一席话。
当初,邱建文抱着试试看的想法,递交了参加第一航段的申请,他没有觉得自己一定能被选中。当得到去江苏无锡参加“蛟龙”号下潜培训的通知时,邱建文非常兴奋。因为他知道,培训就意味着有机会搭载“蛟龙”号下潜,能亲自目睹深海生态系统的景象,这将是非常难得的一次人生经历,也是自己研究海洋底栖生物职业生涯的一个里程碑。

与“蛟龙”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在无锡深潜培训基地,邱建文见到了向往已久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并第一次与“蛟龙”号有了“亲密接触”——进入舱内进行下潜作业的相关培训。据说有些人在幽闭空间里会感到恐惧,但邱建文在“蛟龙”号里感觉很好,因为其内部空间空敞,灯光明亮。邱建文想:“蛟龙”号最深下潜过7000多米,而我只到1000多米,没什么好担心的。
在培训结束后,邱建文回到了香港浸会大学。在兴奋的等待中,登船的日子很快就到了。6月8日,在江阴苏南国际码头登上了“向阳红09”船。但当他上了船才知道,自己能不能下潜还要“蛟龙”号现场指挥部根据作业海区实际海况、“蛟龙”号状态和个人身体状况等多种因素决定。邱建文有点担心,因为这种机会十分难得,“千万不要白来一趟啊!”邱建文想。

早早起来观察海况

幸运女神似乎特别眷顾邱建文,很快,他便接到了下潜通知。现场指挥部根据实际海况和作业计划,安排邱建文与叶聪、付文韬两名潜航员在6月19日下潜。在接到通知之后,邱建文期盼下潜的感觉更加强烈,“以前只在电影里见过深海,亲身体验会是什么样子呢?”
正式下潜的日子终于到来。当天,邱建文早早地起来,特意跑到后甲板上看了一下停放在那里的“蛟龙”号和外面的海况,一切都很好。这时邱建文发现,自己并不是起得最早的人。早晨6时,“蛟龙”号的操作维护团队就已经在做着当天下潜的前期准备工作。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邱建文十分感动,他暗示自己要好好把握这次下潜机会,争取获得更多的发现。

下潜时基本感觉不到颠簸

下潜前的早餐吃得很讲究。为了减少下潜时上厕所的次数,邱建文基本上没怎么吃流质食物。8时左右,邱建文再次进舱熟悉环境,并复习了如何操作“蛟龙”号高清照相机,这也是邱建文此次下潜的主要海底作业任务之一。不知道是不是紧张的缘故,进去以后,邱建文感觉有点闷热。他看了看仪表盘,温度显示只有29.7℃,但邱建文的感觉却像35℃左右。随着舱门关闭,邱建文紧张的心也渐渐松弛下来,感觉也不闷热了。
随着广播里传来现场总指挥刘峰下达布放潜水器的声音,原本以为“蛟龙”号下到海面会很颠簸的邱建文立即抓紧了坐垫上方的扶手。直到潜水器漂浮在海面上,邱建文才发现自己这么紧张很多余,整个布放过程很平稳,坐在舱里面基本感觉不到颠簸。

美轮美奂的海底世界

随着压载水箱逐渐被海水注满,潜水器很快开始下潜。坐在舱里的邱建文往窗外看去,一道道白色的光柱透过海面垂直照射下来,在蓝色海水的映衬下美轮美奂。随着潜水器下潜深度的增加,光柱逐渐减弱。大约到海下四五十米时,光柱完全消失,窗外变得漆黑,窗内只有仪表盘的显示灯还亮着,犹如夜空中的繁星点缀在舱壁上。这时,潜航员打开了“蛟龙”号头部的探照灯,就像一束炫丽的舞台灯光,把一个真实的海底世界清晰地展现在邱建文的眼前:小巧的水母优雅地在海里游来游去;与水蚤形似的海洋挠足类生物欢快地游动着,还有亮晶晶的小颗粒状物体漂浮在海里。从海面到海底,这样的小颗粒,一直在探照灯光的照射下“飞舞”着。
邱建文注意到“蛟龙”号正以大约每分钟35米的速度下潜。因为是无动力下潜,“蛟龙”号下潜得很平稳。舱内只能听见说话的声音,十分安静。
下降过程比较单调,透过窗户邱建文只能看到“飞雪”。舱内的温度下降得并不快,直到一个多小时后,邱建文才感觉有点冷,便穿上了预先准备好的外套。

在海底爬坡不是件容易的事

从“蛟龙”号的窗户向外望,只有四五米的视野,邱建文看不到完整的海底世界。叶聪的经验比较丰富,眼力也比较敏锐,他很快就发现了一块较为平坦的海底,把“蛟龙”号稳稳地落在那里。透过窗户,邱建文发现窗外海底有点倾斜,原来“蛟龙”号停的位置正好是一处海底海山的谷底。
此时潜水器显示深度是1300多米,离目标点只隔了个陡坡。驾驶“蛟龙”号在海底爬坡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费了半天周折,“蛟龙”号终于爬上了一个陡坡。没走多远,就发现了这次下潜很想采集的东西——像石笋一样的海绵,根部稍微隆起,像菜根似的柱状矗立在海泥里。这些海绵看上去非常洁白,“真是难以置信,在这种环境下竟然能保持如此纯净的颜色。”邱建文说。

长相奇特的海底生物

在海底作业时,付文韬操作“蛟龙”号的机械臂,如同使用自己的双手一样自如。机械臂很快就采集到了石笋状海绵生物样品,随即又在这个地方放下了一个海底沉积物采集器,用来收集沉积物柱状样品。
“蛟龙”号继续向山坡前行。这一路,邱建文看到好些长相奇特的生物:全身橙红色、眼睛却是金色的小虾;身型像水滴一样的鱼,尾巴很长,头朝下地在水里漂着;纽扣状的白色海星躺在泥土上非常醒目;一种叫不上名字的海洋生物,藏身于小洞内,在洞外晃动着两条四五厘米长的白须。

冷泉区就在前方

一路上都是泥质海底,就在“蛟龙”号快要到达坡顶时,一些表面凹凸、纹理不清的石头逐渐呈现在邱建文眼前。这些石头上有小洞,似乎还有粘附着的贝壳。邱建文想起来了,这可能就是前一天周怀阳教授采回来的碳酸盐岩。就在这些岩石附近,邱建文还发现了一些贻贝残骸,零星散布在石头之间的沉积物里。一切迹象显示,此次下潜目的地——冷泉区就在前面。
果然,“蛟龙”号再往上走了一小段路后,就到达了海底海山山顶的冷泉区,潜水器显示深度大约为1100米。虽然前一天看过该地区的视频,但此刻身临其境的感觉还是让邱建文激动不已。周围四五十平方米的范围内密布着贻贝和毛瓷蟹,“只有在浅海的潮间带才会这么密集,想不到深海的景象同样壮观。”邱建文注意到,这里的贻贝与浅水潮间带的贻贝从外观上看没有什么差别,贝壳微张,露着进出水孔。贻贝表面的毛瓷蟹也基本不动,好像对“蛟龙”号的到来并不在意。邱建文仔细观察后发现,这些毛瓷蟹正在用一对鳌足不停地向嘴里送食物,难怪它们对外界的打搅毫不介意。
在海山山顶冷泉区,贻贝和毛瓷蟹呈一条带状分布。除此之外,就是零散分布。这些生态系统已经安静地存在了多年,邱建文感觉自己就像是不速之客,打破了这里的宁静。
收集齐了所需的生物样品后,邱建文和其他两位潜航员试着采集一些带甲烷的海底沉积物样品。可能由于水流湍急,坡顶几乎没有什么沉积物,只剩下沉积物采样器无法插入的坚硬海底。邱建文最终放弃了采集沉积物的想法,转而在距离坡顶大概四五十米的地方,重新找了一片沉积物较多的地区进行采样。

5个多小时作业有如一瞬间

“蛟龙”号贴着海底的作业时间大概持续了5个多小时,对于邱建文来说感觉就是一瞬间。很快他们便收到了现场指挥部发来的上浮指令,在检查完采到的样品是否固定好了之后,“蛟龙”号开始抛载压载铁块上浮。此刻,邱建文才想起用自己带来的相机拍照留念。
为了在预定时间内顺利完成所有任务,邱建文与另外两名潜航员的工作一直都很紧凑,下潜期间邱建文只是吃了一块巧克力,喝了几口水。
本以为“蛟龙”号浮到海面上会摇晃得很厉害,但出乎他的意料,邱建文在海面上依旧没有什么感觉,这可能与当天的良好的海况有关。当“蛟龙”号被A型架吊起时,邱建文依旧没有感觉到摇晃。舱门一打开,邱建文最先出去。“外面很亮、很热……”还没有反应过来,邱建文已经被甲板上过来祝贺的队友们团团围住。“很想对他们的支持表示感谢,但又着急上厕所。”这种特殊的感觉和经历将深深地烙印在邱建文的记忆里。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