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威海市政府正式发布《威海市海洋游钓基地布局规划》,威海游钓产业开始纳入城市发展议程。全国游艇发展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王依欣认为,发展游钓产业,威海在我国北方城市群中具有压倒性优势。蓝图初步绘就,思路已经清晰,然而游钓业要走的路却依然漫长。
■威海之路
分步打造“黄渤海第一钓场”
在市政府日前出台的《威海市海洋游钓基地布局规划》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触摸到威海游钓业的发展脉络———
◇布局
以市区为重点,结合区域资源特性,在全市重点划分出威海北游钓区、威海湾游钓区、市区东南游钓区、荣成游钓区、文登游钓区、乳山游钓区、沉船及深水游钓区等七大海洋游钓区域,规划建设双岛湾海钓基地等六个区域中心基地,小石岛游钓俱乐部等七个游钓俱乐部,靖子村休闲渔业码头等十五个公共游钓服务区,在全市构筑以区域中心基地为辐射重点、游钓俱乐部为骨干支撑、公共游钓服务区为基本依托的分布合理的空间布局。
◇步骤
2015年底前,完成对近岸人工鱼礁、近海沉船、深水拖钓互为补充的游钓资源格局调整,以营造特色游钓资源为目标,形成功能互补、区域特色显现的保护性利用环境,并使之成为海钓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支撑。
2017年前,以近岸、近海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恢复项目建设为基础,实施重点海域、海岛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实现海洋生物资源的有效保护和恢复。完成以游钓资源立体性增殖为切入点的海洋牧场建设,实现部分珍稀海洋生物资源的有效增殖与濒危重要海钓鱼种的明显恢复。
到2020年,建设可钓鱼种齐全、本地常规游钓品种稳定增长、特色品种明显增长、游钓环境优美、服务功能齐备的高度国际化海洋游钓产业基地,实现名副其实的“黄渤海第一钓场”战略目标。
◇格局
《威海市海洋游钓基地布局规划》全面实施后,将形成功能互补的海洋游钓基地群为基本目标,构建全年性、多样化、层次型的游钓产品发展格局,形成以大众游钓为主体、以专业游钓为辅助、与国际高度接轨的产业化的海洋游钓服务体系,将威海市建设成为北方游钓资源品种最为齐全、游钓方式最为完整的常年钓场,打造国内海洋游钓资源生态保护示范区。
■兴业之举
让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
作为钓鱼的“痴迷者”、家住孙家疃镇的市民王清然说,他的韩国客户经常组团到威海包游艇出海钓鱼,尤其喜欢到历史沉船区钓鱼。“每个月我都要接待不同的韩国客户到外海钓鱼,他们说威海的鱼类品种丰富,最喜欢吃的黑鱼经常上钩。”王清然说。
韩国友人为何喜欢越海而来?在全国游艇发展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王依欣看来,威海钓地条件在国内具有无可争议的压倒性优势,具备包括深水船钓在内的全系列游钓可选方式,在国内不可多得,被列入我国最佳海洋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城市之一。此外,威海在发展游钓产业方面有着良好的资源条件、钓地条件和经济资源,这些正是包括韩国友人在内的国内外游钓客喜爱威海的理由。
王依欣认为,威海游钓业的发展,必须在“独特”二字上做好文章,使丰富的资源优势变成强大的产业优势。
威海发展游钓业,优势何在?市海洋与渔业局渔业科负责人董崇强介绍说,首先,威海多种类型的钓地环境,构成了丰富的游钓种类,是黄海地区不曾多见的鱼种富集海域。“靖子头与成山头水域是洄游性主导游钓品种蓝点马鲛、鳕、鲐鱼等鱼种出入黄渤海的必经通道,也是黄渤海沿岸区域鲷科、黑鮶等地域性常规优势鱼种最为丰富的海域,已挖掘整理出的游钓品种为35种。”董崇强说,目前,我市仍保留褚岛、鸡鸣岛、海驴岛、三连岛、苏山岛、南黄岛、汇岛等海域环境与生物资源相对完整的自然岛礁,具备相当的近海资源渔获保有量。除近海资源,还有历史沉船区及70海区等深水渔场。而且,威海百万余亩的海水筏架养殖、近年开展的大规模人工增养殖设施,都对地域性定居鱼种起到了增殖与保护作用,辅之以13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30余处人工鱼礁修复性工程,构成了发展近岸、近海、深水多样化游钓的钓地条件。
老家哈尔滨的市民鞠仁经常陪伴老父亲到远遥渔港钓鱼,他告诉记者,在东北一年当中真正能够钓鱼的时间大概在4个月左右。据海洋环境检测中心综合分析,我市海域表层水温5℃线一般始自于3月中下旬,结束于12月中下旬,游钓季节持续8个月左右,占全年的三分之二,适宜开展海洋游钓的时间比同纬度的其他城市明显延长,这是威海发展游钓业的另一优势。
王依欣说,钓具及游艇是海洋游钓业最直接的关联产业,也是游钓产业链延伸的支撑性条件。威海是钓具及游钓配套件的主产地,年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强,素有“世界钓具工厂”之称;游艇制造能力在国内渐露头角;同时,威海还是我国著名的港口及滨海旅游城市,2011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近两千万人次,具备充足的境内外游钓客源基础,这些优势是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
■前景之魅
在游钓中延伸旅游链条
“海洋游钓对营造威海城市特色的休闲渔业具有突出意义。作为多数游客高度参与的海上休闲旅游项目,其涵盖的消费结构、心境体验等远远超过其他旅游项目,是一个自然与人文资源整合利用、逗留时间长、重复出入频率高的休闲产业链。”王依欣说,海洋游钓是半岛旅游向海洋旅游扩展延伸,从观光旅游向体验性、竞技型旅游转变的典型方式。
那么,海洋游钓如何带动产业链的延伸?海洋与渔业局工作人员讲述了一个例子。
2012年5月,家住河南省郑州市的游客王春家人一行9人来威海旅游,这次旅游的时间原本确定在“五一”假期中,由于父亲年轻时在青岛当过兵,并且是一名游钓爱好者,对大海有着特殊的感情。母亲来到威海后,被威海的蓝天白云以及整洁的居住环境所吸引。王春从父母的言行中感受到了父母对威海的留恋,于是,便和妻子商量在威海多待几天。
王春带着父母到了荣成宁津镇,在海边渔村,他们住进了海草房,睡上了胶东火炕,吃到了胶东大饽饽还购买了钓饵钓具,在海边垂钓赶海,学会了做荣成名菜“大酱炖鱼”。临走前,老两口买了海带、干货还特意用保温箱“打包”了爬虾,专门带给河南的亲戚“尝尝鲜”。
回到郑州后,母亲则怀念威海温润的气候,父亲则总是向往来威海钓鱼。去年6月底,在姐姐的提议下,王春在荣成市区给父母租了房子,这一住就是3个月。现在王春的父母已经在石岛湾购买了80平方米的海景房,成为威海的“常住户”了。
王春的例子虽属个例,却非常具有典型性。王依欣告诉记者,因为爱好海钓者积极参与休闲渔业旅游,从而会购买钓饵钓具、租船出海钓鱼,这个过程中自然会产生海鲜餐饮、导钓服务、渔家客栈、特色购物、旅游地产等方面的消费,从而带动产业链条的合理延伸。
“游钓产业重要的是可以促进渔业结构从捕捞、养殖向包括休闲渔业在内的现代渔业及海洋经济的转变,还将通过海钓节赛、海钓产业论坛、海钓游艇会展等提升海洋旅游城市文化品位,增强城市品牌效应,凸显半岛滨海城市的个性魅力。”王依欣说,威海海钓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不仅能全面提高近海、近岸养殖以及人工鱼礁所营造空间的使用效率,同时大大减轻近海捕捞强度,为转产转业渔民及其家庭创造更多的就业选择。
■解决之道
清除游钓产业发展“路障”
目前,我市游钓产业发展可以说是方兴未艾,出现了许多民间性质的游钓探路者,许多企业家投身其中,意欲有所作为。但是,现实之困也令他们困惑,不少企业家这样形容:脚下“绊磕”多,一步一趔趄。
西霞口集团总经理助理田贺告诉记者,西霞口集团在发展休闲渔业和游钓产业时,几经周折将周围的海域转租过来,连成一片。田贺说,传统近岸养殖用海与游钓产业的整合利用及市民、游客亲海的矛盾比较突出,适宜开展游钓的片区不连贯,尤其是岸线岬角与港湾被不同企业租用,企业之间如同散兵游勇,资源利用率不高且功能单一,产品雷同、缺少特色,造成资源严重浪费,未形成游钓产品体系及服务体系,影响产业规模化运作。
在威海某投资公司,负责人李先生很想投身游钓产业。为了发展游钓事业,李先生购买了3艘游艇,招聘了专业的导钓员,只是苦于没有固定的海域供其发展。除此之外,李先生认为,发展游钓产业,安全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李先生招聘了专业的救生人员。李先生说,游钓船又称休闲渔船是一个集合性很强的生产、活动单体,散户的自发、自为行为必然出现失控现象。曾经在舟山某游钓公司工作过的市民王勇告诉记者,游钓船规范改造、船员培训、限载控制、意外保险,应急预案、活动监控等都涵盖了安全管理,如果不是公司化运作监督,游钓作业难以监管,很容易发生海上安全事故。
德明海珍品养殖有限公司也是一家意欲在游钓业上有所作为的企业,他们曾多次组织过钓鱼比赛,而参加钓鱼比赛的不少选手成了该公司的钓鱼常客,现在每年都有来自北京、上海的钓客通过他们来威海钓鱼、捞海参,吃海鲜大餐。该公司负责人谢连德告诉记者,不少游客建议他延伸游钓产业链条,丰富游钓文化。谢连德认为,目前的游钓产业内部结构关系不尽合理,产业延伸十分有限,缺乏多层次的服务结构,除了提供钓具钓船基本服务以外,尚未有向购物、会展、文化方面进展。同时不少游客反映说,威海目前服务设施过于简单,过程服务不甚周密,无法适应多层面的客源人群,尤其是大众化消费人群。
停车难,是一直困扰刘公岛发展游钓的一个难题。为了切实解决这一难题,2012年初,刘公岛景区对幸福公园停车场探索实行租赁运营。以前,刘公岛景区仅有旅游码头一个停车场,最多只能停放100多辆汽车,且以大巴为主。旺季时,停车场经常早晨9点多就停满,自驾游游客只好在附近寻找停车位,往往是兜了一大圈后仍找不到停车位,无奈只能放弃游钓。
刘公岛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戚鹏告诉记者,为了扫除发展游钓产业的“障碍”,经过多次探讨、调研和协调,去年3月,他们与幸福公园停车场责任方签订合同,由景区租赁并管理该停车场,彻底解决了停车难题。戚鹏说,要想发展游钓产业,必须进行资源合理整合,游钓产业需要支持的岸线、确权钓区、公共水域、游客专用码头、停车场等设施配套。
王依欣认为,威海发展游钓产业,必须直面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问题,及时清除那些制约游钓产业发展的人为障碍,一方面要完善相关法规,制定保护措施,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游钓产业,另一方面,要科学调整游钓产业内部结构,健全管理体系,消除安全隐患,使游钓产业保持健康可持续发展。
蓝图是美好的,但道路不可能平坦。威海游钓业的蓝图要变为现实的风景,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新闻链接
不同国家游钓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我国的人工鱼礁建设的标志性的起步,是1979年广西水产厅在北部湾投放了混凝土制的人工鱼礁,广东省则于1981年在大亚湾口投放了一组日本东丽株式会社赠送的浮鱼礁。1983年以后由于中央政府的重视,拨款给沿海各省进行人工鱼礁试验,在全国共投放礁体超过千万空立方米,但多数地区仍停留在试验、公益及宣传层面,鱼礁建设的市场化并未在国内推开,而以威海为代表的二、三十万亩的黄海区人工渔礁建设才是标志着我国鱼礁市场化的真正开始,但在鱼礁的产业化利用程度上仍显不足,尤其是礁体本身在游钓深度利用方面大为欠缺,缺乏经验、缺乏先进的游钓配套设施,缺乏一定的游钓技术,最根本的是先进理念的缺失。
日本:近代以工业形式大规模制造和投放鱼礁始于日本。因为日本近海没有可以延伸依托的大陆架,它的近海鱼类资源并不理想。早在200多年前的1795年就开始在近海投放石块、旧船等人工鱼礁,1932年日本政府把实施人工鱼礁作为振兴沿海经济的一项国策来抓。1951年以后就用混凝土制作人工鱼礁,1975年日本颁布了《沿岸渔场整修开发法》,使人工鱼礁的建设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保障了人工鱼礁建设得以全面持久的发展。目前,全日本参加游钓的人数基本上占全国总人口的1/5,游钓渔获上市交易的总量约为全部食用鱼上市量的1/3多。
美国:美国人工鱼礁的最大特点是与游钓渔业紧密结合。据1993年统计,美国沿海各地设置的人工鱼礁已多达1200处。参加游钓活动的人数达5400万人次,约占美国人口总数的1/4……查看全文:http://www.hellosea.net/show.php?xuh=5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