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荣新在进行剪纸创作
带着“鱼腥味”的温岭海洋剪纸该如何传承?
将剪纸作品礼品化,吸引年轻人
休渔季节,海边沙滩上,一群青年渔民正在进行排球比赛,一名参赛者高高跃起,准备扣球。球场四周,还有渔网、渔船、鱼鲞等器具——这是温岭海洋剪纸作品《逐鹿沙滩》所展现的一个生动场景。
简洁明快的线、面,勾勒出深远的意境,温岭海洋剪纸是台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今年正在申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海洋剪纸创作贵在坚持
《逐鹿沙滩》是温岭市“海洋剪纸项目”继承人陈荣新最得意的作品之一,创作于2001年,曾入选当年的第五届全国体育美术展览。
“渔村石塘有美丽的沙滩、石屋、小岛,时时激发我美术创作的灵感。平时,我也爱看荧屏上沙滩排球等比赛。当两者相遇时,我获得了创作的灵感。”陈荣新深情地回忆起《逐鹿沙滩》的创作过程,一幕幕仿佛犹在眼前。
2001年5月底,陈荣新开始动手翻阅渔村速写画稿,先画了几幅小稿子,然后把报纸订在画板上,直接用毛笔淡墨起稿。在2个多月的业余时间里,陈荣新早晨、中午、晚上都站在画稿前构思、勾画,用剪刀和刻刀剪剪、贴贴、改改。
“我把传统剪纸的月牙形、锯齿形等表现手法运用到作品中,以加强突出剪纸的装饰性和图案化,让观者看到这是一幅美的剪纸,反映了时代的精神风貌。”陈荣新说。
在后期拷贝、刻制过程中,陈荣新又对拷贝出来的稿子画面的10个人物逐一刻划,力求生动并相互联系,为突出主题服务,并再三要求自己,一定要静下心来,严肃细致、热情认真地完成这次创作。
“一幅海洋剪纸作品的创作,不仅需要灵感,更需要坚持。”陈荣新说。
这种坚持,也体现在陈荣新50多年的剪纸创作经历中。陈荣新出生于1943年,受姐夫周沧米(中国美院教授)的影响,从小就喜欢画画,最大的理想是考取美院,但一次意外改变了他的人生。
“那时候我10岁不到,为了更仔细地欣赏一幅画,爬上凳子,下来时摔倒了,结果腰椎磕到另一张板凳的边缘,落下了终生残疾。当时我不会走路了,每天只能由父母背着去学校上学。上完小学,我就没再上初中,美院也成了泡影。到了十五六岁的时候,我双脚的功能慢慢复原了,可以重新走路了。上天是公平的,由于腿脚不利落,反倒让我能静下心来专心进行海洋剪纸和书画创作。”陈荣新回忆道。
1959年,16岁的陈荣新开始跟温岭文化站的韩伟老师学习剪纸,50多年来,他一直醉心于剪纸创作。“也不知道剪了多少作品,现在自己保存着的有几百幅。刚开始剪纸时,作品关注农村农民比较多,到了70年代,开始关注海洋题材,这也是温岭的特色。最近几年,表现忠孝方面的作品比较多。”陈荣新说。
剪其形、得其神
“剪其形、得其神”,这是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伯敏对故乡温岭的海洋剪纸的评价。
海洋剪纸在温岭生根发芽,离不开当地特有的海洋文化。
317公里的海岸线,170个大小岛屿,在大海的怀抱里,温岭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民间海洋剪纸创作者。古朴的渔村石屋、美丽的渔船沙滩、憨厚豁达的渔民,世代相传的独特的民风民俗,带给剪纸艺人丰富的创作灵感。
“温岭的剪纸创作者从民族民间剪纸造型规律出发,渗入现代艺术思想,把身边的人和事以剪纸这一形式,加以提炼取舍和装饰夸张,形成了构图均衡而又富有变化的鲜明艺术特色,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于是一幅幅现代海洋剪纸脱颖而出。这些作品源于生活,充满了鱼腥味和海洋情怀。”陈荣新说。
温岭海洋剪纸的创作者们都来自基层,他们本身就扎根于深厚的生活土壤,艺术走向大众,大众参与艺术创作的氛围,在温岭海洋剪纸创作群体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海洋剪纸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在2011年创作的《辛卯吉祥》中,陈荣新把代表月份的花与12个月的代表生肖结合起来,如正月是寅月,梅花是该月的代表花卉,就将老虎与梅花结合起来。这种结合属国内剪纸界首创,使作品表现形式更加活泼,别具一格,同时将生肖文化的基本知识在海洋剪纸中进行了传播。
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喜欢
据陈荣新介绍,目前温岭海洋剪纸的骨干群体有30多个人,年龄大多超过70岁了。
如何传承,是包括海洋剪纸在内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一个问题。温岭海洋剪纸的创作者们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努力。
从2008年开始,陈荣新每周二下午都会去温岭老年大学教老年朋友剪纸。
“希望通过老一辈的影响,使子孙一辈了解并喜欢上海洋剪纸。”陈荣新说。
2010年,陈荣新在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为同学们上剪纸课,使他们在短时间内掌握了剪纸技术,很多同学在“温岭市首届中小学生剪纸作品展”中获奖。此外,陈荣新还走出国门,到韩国教授剪纸艺术。
“前几天,我去温岭九中为学生们上剪纸课,学生们热情很高,很喜欢,都希望我下学期还能去上课。我也发现几个学生在剪纸方面很有天赋。我希望海洋剪纸能像书法一样进课堂,这样海洋剪纸的传承才有保障。”陈荣新说。
举办展览也是宣传海洋剪纸的一个不错的方法。2008年,陈荣新举办了“荣新剪纸五十年”剪纸作品回顾展,展出了他在各个时期创作的剪纸作品。今年10月底,陈荣新计划和爱人周娇连一起举办剪纸书画回顾展。
“温岭海洋剪纸是全社会的财富,只要人们真正重视它,它就能够焕发光彩。”陈荣新说。
海洋剪纸的产业化探索
周亦红,温岭颐园画廊的负责人。2004年,她去义乌参加文博会,发现省内不少地方的剪纸艺术作品开始产业化。她进了一批磁性剪纸,销售情况不错。
“温岭的海洋剪纸很有地方特色,为什么不进行包装,推向市场呢?”一个念头在周亦红的脑海里闪过。
“我原本就认识包括陈老师在内的一批温岭海洋剪纸的创作者,于是,我把自己的想法跟他们说了,他们都很支持。”周亦红回忆道。
但由于经费不足等种种原因,这事耽搁了下来。直到2012年9月,在温岭市第三届旅游商品大赛上,周亦红首次将海洋剪纸进行包装,以礼品的形式推向市场。
“共两套作品,一套是6名海洋剪纸名家代表的集合,一套是陈荣新老师的《辛卯吉祥》。现场销售情况不错,温岭市政府部门购买了200套。剪纸作品也可以单张零卖,10元一张,共卖了近2100元,大家都很喜欢。”周亦红说。
那海洋剪纸平时的销售情况怎么样呢?
“每年暑期,温岭有不少学生会到国外去交流学习。今年,已有不少学生来看过海洋剪纸产品,有意将其作为礼品带到海外去。”周亦红说。
“现在海洋剪纸产业化刚起步,我们进行原创,画廊再把作品送到温州的一家工艺品厂进行手工加工。画廊的前期投资比较大,还没有产生大的效益。等收回成本以后,我们再商量按销售收入进行分成。”陈荣新说……
查看全文:http://news.taizhou.com.cn/wenhua/2013-06/10/content_12036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