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推进北海发展 碧海蓝天与千亿级项目同在
伴随着“黄蓝”两大国家战略规划的陆续批复,山东滨州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科学决策,在北部沿海规划了1500平方公里的区域,于2010年4月2日成立了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并作出了“举全市之力建设北海经济开发区”、“北部沿海崛起”等战略部署,强力推进滨州北部沿海快速发展。
三年来,北海经济开发区经历了搭框架、大变样的阶段性变化,2012年其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等指标增幅均居全市之首,创下工业项目投资创业的“北海速度”。驶入快车道的北海经济开发区,正在加速成为黄三角区域乃至环渤海区域的重要增长极。
融入“高效生态”理念,建设“天蓝、水清、地绿”的海滨新城
北海经济开发区是国家战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规划建设的四个临港产业区之一,也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滨州市“一核、两翼、多节点”蓝色经济规划的核心区。现代文明与原始生态在这里碰撞、交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在这里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北海经济开发区以战略的眼光审视区域经济发展变局和新趋势,确定了“以港兴区、基础立区、产业富区、环境活区、生态建区”五大战略,以谋划大思路、构筑大框架、建设大港口、培育大产业、发展大物流、实现大发展。
在开发建设中,北海经济开发区始终融入“高效生态”理念,坚持高效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按照“一港、一城、一带、十区”的空间布局,发展定位于: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先行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环渤海地区物流中心、蓝色经济集聚区;产业重点和方向定位于:绿色化工、临港工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渔业和盐业、新能源。
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发展的内在规律,北海经济开发区围绕打造“生态港城、美丽北海”,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之路。为保护北海的“一片净土和蓝天”,他们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加大项目审批、重点污染源及环保重点工程的监督监察力度。实施生态环保工程,总投资1.7亿元的第一污水处理厂和总投资0.72亿元的垃圾处理厂进展顺利。加速打造以湿地公园、森海生态科技园、圣东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郝家沟林水风景带等为载体的2.5万亩绿色生态风光区,建设“三园两带一场”。
昔日的盐碱荒滩正变成一座“天蓝、水清、地绿”,舒适宜居的海滨新城。
秉承“绿色发展”理念,重点打造完善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体系
“两区”叠加的战略优势及滨州港被列入国家区域重要港口布局的优势,使众多企业界人士看中了北海经济开发区这片沃土。北海经济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重点抓好北海水库、起步区路网配套及气热污电等基础设施工程,同时服务港口建设,提高项目承载能力;采取超常规措施,整合区内资源,吸引战略投资合作伙伴。三年来,该区共签约落户各类园区和单体项目65个,合同总金额达1444.3亿元。其中,北海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氧化铝和北海供热中心一期工程单体项目投资额度居全市之首。
变“背靠大海”为“面向大海”,北海经济开发区在产业布局、产业选择和产业培育上,向海洋拓空间、挖潜力、要效益,围绕打造完善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体系,靠大项目引领大产业,以大产业带动大发展。
结合产业优势和滨州港辐射效应,北海经济开发区集中规划建设了涵盖一个千亿元级的新材料产业、一个五百亿元级的冶金建材产业和三个百亿元级的绿色化工、临港物流、粮油加工产业的五大特色园区,推进项目向园区集中。总投资700亿元的北海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粉煤灰综合利用和北海供热中心一期工程竣工投产;总投资280亿元、列入科技部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钢铁新流程示范项目强力推进。
总投资38亿元的绿色化工产业园内汇泰蓝色经济产业园、青胜裕能、裕丰化工等项目竣工投产;投资19亿元的山东焦化国际物流、总投资2.13亿元的渔业养殖基地等项目加快建设,百亿元级临港物流产业园区、高效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园区加快构建;总投资20亿元的中闽科技创业园现已入驻企业13家,今年将陆续建成投产。
坚持“民本发展”理念,民生保障水平向全市最高标准看齐
面对如何突破资金瓶颈的问题、如何解决“先发展后规范”的问题、如何整合未利用土地和绿色生态环境等问题,北海经济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号召全区干部群众要有破解难题的实践与创新,振奋精神,激发斗志,真抓实干,在区域经济跨越发展中勇担重任。
与此同时,他们坚持“民本发展”理念,民生保障水平向全市最高标准看齐。目前,该区市民活动中心、北海第一实验学校、职业教育及双语学校、大梁王小学等民生工程陆续投入使用或开工建设;“大鼻子”平安校车实现城乡全覆盖;北海客运中心、社会服务中心、医疗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开工建设,出租车、公交车投入营运,数字电视实现村村通。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五保供养标准列全市前列,新农保参合率实现100%。此外,按照打造蓝色经济强镇目标,北海经济开发区将马山子镇纳入新区整体规划框架,50平方公里的拓展区实现了基础设施全配套,产业支撑开始显现,小城镇建设步伐显著加快……
查看全文:http://www.sd.xinhuanet.com/lh/2013-05/15/c_1157719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