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舟山锣鼓一代宗师高如兴(上)

我眼中的舟山锣鼓一代宗师高如兴(上)

来源:陆炳森   发布时间:2015-05-20 17:15:36 

民间艺术家高如兴离开我们、离开他钟爱的舟山锣鼓已经整整十年了。太多的记忆、太多的场景,至今仍然如此清晰地留在我心中且挥之不去。我突然觉得,他何曾离开过我们,何曾离开过舟山的文艺舞台。他的艺术创造、他的艺术作品、他的艺术形象,依然如此鲜活地留在岛城的文化生活中,依然持续地发出耀眼的光彩。

往事如烟。追溯我与高如兴的相识,那还是缘于文革期间的一次文艺演出活动。屈指算来,竟然已经40年了。

1973年初,我所在的定海县文艺宣传队为参加舟山地区文艺调演,打算发掘已沉寂多年的白泉舟山锣鼓,以作为参演节目之一。当时我在文宣队担任作曲,这个任务自然就落在我和定海县文化馆音乐干部郑涛老师身上。

就在春节过后不久,2月的一天,郑涛老师与我一起去白泉走访舟山锣鼓的主要始创者高如兴。然而寻觅了许久,直到快近中午时分,才在白泉公社繁强大队的一爿理发小店中找到了他。

高如兴,中等个,那时四十几岁的样子,一身灰黑中山装,满脸堆着笑容。一双娴熟的操鼓之手,此刻正在顾客项上飞舞,竟也显得如此熟练。来白泉前,我们曾看过高如兴早年创编、演奏的《海上锣鼓》谱子。难以想像,就是他,一位极其普通的乡村理发师竟然能敲出如此激情四射的《海上锣鼓》。

在我们的竭力动员下,在白泉公社要人出人,要物出物的全力支持下,高如兴终于同意出山重整舟山锣鼓。几天后,在白泉粮管所热身时,我见到了他的不凡功力,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几个月后,由我作曲,高如兴设计、编配鼓点并领衔演奏的舟山锣鼓在5月的地区调演中大获成功。自此,也就开启了我与他长达30年的合作与友情。由于他极其勤奋又坚持不懈,逐渐走上了其人生辉煌之路,以致成为舟山文化的骄傲。

1926年,高如兴出生于民间艺人之家。父亲高生祥是一位杰出的民间艺人。早年他带领的白泉吹打小唱班在舟山城乡极有名气。解放后,曾三上杭城参加全省民间文艺会演,均获一等奖。各地相关专业艺术团体来舟山采风,也必定访他。记得那年我们前去看他,就在他珍藏的留言簿上看到了许多文化艺术界名人、名团的留言,其中竟然还看到了当年延安鲁艺音乐系主任,时任全国音协主席吕骥的大名,令我们深为惊讶。

高如兴深受父亲影响,自小饱受民间艺术熏陶,颇有一定艺术天赋。 1958年,白泉建起大公社文工团,高如兴在团内如鱼得水,大显身手。又编()又导()又演(),艺术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只是因家境关系,他的文化基础并不高,其所以能获得如此成功,主要还在于他的刻苦好学。当年,他父亲曾对我们说,高如兴从小聪明好学,每天不停地苦练技艺。每当夜深人静,他怕影响家人休息,总是在床上击打枕头苦练,就这样,练出了一副好身手。

19755月,我国著名手风琴家、1962年芬兰赫尔辛基第八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章获得者、空政歌舞团的任士荣与打击乐演奏家王景宏两次来舟山,慕名观摩舟山锣鼓,我都陪着他们前往白泉。当他们第一次看到高如兴与阿福(程庆福)的排鼓、排锣表演时,一脸惊奇,赞叹不已。王景宏则禁不住技痒,立即跟着高如兴在排鼓上击打起来。

老高十分开心,转身对我说:写意、写意(舟山方言,即惬意),到底是专业的,一看就会,一合就上。渐渐地,只见两人头碰头地凑在一起,边敲边比划,热烈地切磋起技艺,此时早已忘了他人的存在。

一位是著名艺术团体(著名歌剧《江姐》就出自他们团)的演奏家,一位是海岛的民间艺人,两人却谈得如此融洽,如此投入,令人不胜感慨。

任士荣当年1011日在给我的来信中说,他们自舟山回去后,据此创作了《锣鼓喧天迎国庆》乐曲,由王景宏打排鼓,经国庆办公室审查同意,参加了北京市国庆演出。接着,又在市内接连演了10多场,并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播了几次,深受观众欢迎。任士荣还在信中热情地赞扬了高如兴的进取、好学精神。

有一年春天,我住在白泉部队招待所搞创作。一天,高如兴前来看我,中午就一起在食堂吃饭。餐间,广播喇叭里忽然响起了锣鼓器乐曲的乐声。优美动听的旋律,新鲜却又似曾相识的锣鼓声,立时吸引了我们。只见老高两眼紧紧盯着喇叭,半只正要往口里送的馒头竟霎时定格在嘴边而不再动弹,直到乐曲结束,方知手中还有馒头在。却又随即兴奋地点评起这一曲子的锣鼓点来。后来我们才知道这首乐曲就是中央民族乐团著名的《丰收锣鼓》。它的鼓点确实有着舟山锣鼓的影子,它的曲作者之一便是曾来白泉采风、帮助高如兴整理过《海上锣鼓》的蔡惠泉。

高如兴就是这样如饥似渴地汲取一切艺术养分以丰富自己。从一个普普通通的民间吹打艺人成长为一个鼓艺精湛、创作思维活跃,又有一定艺术修养,最后还能熟练地作曲的民间艺术家。他的提高,他的成功,绝非偶然。

高如兴为人十分谦和、实在,又善于团结他人。他深知,一个作品的诞生,一首乐曲的演奏,绝非自身一人就能成功。

1973年,高如兴及他的舟山锣鼓伙伴阿福、高如明、高如丰、林忠汝、田永昌等一度被借到县文宣队,参加全县渔农村文艺巡回演出。队里平添了一个热烈红火的好节目,大家自然高兴,观众反映更是热烈。但是日子长久了,自然也难免会有一些小矛盾产生。

记忆犹新的是,一次,我们借原定海县委党校礼堂排练舟山锣鼓。排练中,大约因待遇问题,几个人引起了争执,以致后来排练只得中止。这时,负责排练的我心里自然十分焦急,正在思考如何平息这件事情时,高如兴突然出来劝解、协调,并主动、诚恳地提出削减自己收入,以消解矛盾。他的举动一时使我甚感意外,这种牺牲自己利益以顾全大局的精神更着实感动了我。

1998年初夏,市广电部门打算拍摄一部关于舟山锣鼓的短片拟向海外介绍,我应邀撰写有关文字材料。当我写到上世纪50年代末白泉《海上锣鼓》的诞生时,老高特意郑重地叮嘱我:那时,我们白泉大公社文工团的几个人为创作这个节目,几次下渔村采风,回来后大家再商量、讨论,几经反复,最后才搞出这个作品。这是大家的东西,林忠汝就出了许多好点子,还有我父亲也提了不少好建议,你可不要说成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寥寥数语,胸怀顿现。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