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龙王——《祭海》之三

东海龙王——《祭海》之三

来源:的当   发布时间:2015-05-20 17:15:44 

祭海就是祭四海龙王。

岱山地处东海,祭祀的自然是东海龙王。

远离大陆的海岛,先民们的意识里同样相信大海里有海神,这海神便是龙王。经历岁月累积,渐渐地,形成了出海祭龙王、丰收谢龙王、求雨靠龙王的习俗,处处弥漫着对龙的崇拜,龙的信仰。据《唐书·礼乐志》记载,唐时已制定祭四海龙王的制度。宋元时,仍沿唐制,以四立日祭四海龙王。官方公祭的确定,无疑大大促进了祭海仪式的兴盛。

早在南宋时期,官方公祭龙王的活动就已被记载下来。宋乾道五年 (公元1169),宋孝宗下诏,在舟山公祭东海龙王。嗣后,各级地方官将每年六月初一作为公祭龙王的日子。每年的六月初一,大大小小的祭祀东海龙王的仪式总在东海沿海举办。到了清朝,这种祭祀已十分兴盛。尤其到清康熙、雍正年间,祭东海龙王日趋频繁,海龙王信仰迭起高峰。康熙、雍正两皇帝曾先后在舟山海域祭灌门龙王,康熙更是撰写过八篇祭文,并以万里波澄匾赐舟山的东海龙王宫。一七二五年,雍正诏封东海龙王为东海显仁龙王之神。过了两年,又下旨祭东海龙王,旨文曰:龙王散布霖雨,福国佑民,复造各省龙神大小两像,命守土大臣迎奉。礼仪与祭南海庙同。这里祭祀的东海龙王虽以求雨为主,但官祭海龙王的影响却绵绵不断地渗透在东海沿海一带的土壤中,并助长了民间祭海的兴盛。

海岛上的民间祭海,多以宫、庙、殿等海神庙宇来举行典祭,于是,民众广捐善款,大兴土木,龙王宫、龙王庙等庙宇一座座地兴建,出现一区一宫甚而一区五宫的兴旺局面。据史料记载,自明、清以来,小小的岱山县境内,龙王庙、龙王殿、龙王宫等多达十三处,以龙为名的山、礁等地名竟有十八处,可见岱山岛民对龙的崇拜之风历练弥久。而渔民的祭祀就成为整个祭海活动的主旋律,有渔船停泊的地方庶几就有祭海的繁衍。岱山的祭海,真正意义上说,是从渔民身上孕育出来的。

也难怪,早先的船,既小,又无动力,生产工具也落后,一柱桅杆,一篷帆,一只舵桨,推动着船只的前进。这样的船飘摇在浩荡无涯的海上,渔民的心里自然对大海怀着敬畏。敬畏的,不仅仅是海,更是主宰海的龙王。海是龙的世界,龙宫就在海的底下。海况的好坏,船只的安危,渔民的生死,全掌控在海龙王手中。于是,祈祷平安与丰收,成为渔民永远的情结。于是,出海祭龙王、丰收谢龙王这一习俗,千百年来代代相传,成为渔家传统习俗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于是,我们听到了古旧的铜锣敲响的清亮之音,看到了一幕幕带有渔家浓重风情的祭海情景。

随着渔业作业方式的转变,祭海的方式也逐渐得以充实和完善。在岱山,一个岙口的捕捞作业相对集中,便呈现了一个岙口特有的祭海方式。比如从事流网作业的,样桅即是其独有的祭海典式。

让我们就以样桅来演绎一下旧时渔家祭海的情状。

铜锣低沉而浑厚地响起,两面大铜锣开道的祭海队伍缓缓地启动。紧随铜锣的是样桅,由渔民笔直地背着。那样桅由青翠的竹竿组成,顶尖留有碧绿的竹叶,竹竿上面捆扎着棕榈,意为桅杆林立。陪伴样桅的,是一面面的五色旗和其他的彩旗,迎风飘扬,将样桅庄重地置于中心位置。由八只杠箱排成的供品队伍是一道路上的风景,那些杠箱扎着红蓝绸带,每只杠箱由两位渔民抬着。杠箱里装着的全猪、全羊等五牲,各道荤、素菜,白盐、黄糖及糕饼、水果等祭品,色彩鲜艳,品种多样,代表了海岛渔民传统祭祀的最高待遇。祭海队伍一路前行,一路鞭炮阵阵。到达停泊渔船的港湾后,所有的祭品一一供奉在渔船舱板的八仙桌上,猪羊则分放在左右专架上。供桌前铺有桌帏,安放香铭钟和烛台,后面摆放一把太师椅,椅背上挂着缎子被面。那样的情状,已显示了一种对龙王的崇敬,烘托了祭海的肃穆氛围。待海潮上涨时分,以船老大为首,船上渔民分列两侧,恭敬上香,酹酒三遍,然后三跪九叩,虔诚地施礼。一切都那么纯然,仿佛对海的敬畏,对龙王的膜拜,都发自内心似的,与船舷边的海浪一起吟唱,将祭海的行礼推向了高潮。祭祀礼毕,渔老大小心翼翼地把每种供品各采些许,放入酒杯,怀着一种虔敬的心绪,将酒杯朝天抛入海中。此时,铜锣齐响,鞭炮大鸣,算是将龙王敬送完毕,也意蕴了一帆风顺、满载而归愿望的撒播必将能得以实现。

渔民祭海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当初的意象概是祭祀了海龙王,海龙王定然会保佑渔船的平安,保佑鱼发的大旺,如此才能顺利发财。然而,随着老一代渔老大的上岸,新一代渔民子弟又多不愿下海捕鱼,祭海的影子便越来越小,面临绝迹的危险。而随着渔场空间的缩小,渔业资源的衰退,国家实施伏季休渔的规定,渔民自身也深切地感受到再滥捕下去的话,捕鱼这一饭碗总有一天要打破,让海洋休养生息的理念便如阴天里见到阳光一般,令人们眼前一亮,深深地烙印在心底。祭海,不仅要祈祷海龙王开恩,让渔船满载而归,而且要感恩海洋,感谢海洋哺育了人们。在这样现实的冲击和理念的嬗变下,祭海自然由开捕祭祀转到谢洋上来。谢洋是为了感恩海洋,让大海如人一般休养一段时间,让鱼蟹茁壮成长。谢洋同时也为下一轮的开捕做好准备,收获更多的海鲜鱼货。

于是,岱山,这个素有蓬莱仙岛之誉的海岛,这个拥有四百零四个岛屿的海洋大县,这个岱衢族大黄鱼的故乡,其祭海的历史就随着渔船的兴起而兴起,随着渔业的发展而发展,也随着渔民观念的变化而逐渐得以更完善地演绎。为此,几年前,岱山县委县政府就酝酿成了一项重大决策,将祭海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既建设海坛,又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更组织规模宏大的祭海谢洋大典,把祭海的经典一层一层地挖掘出来,一一演绎在泥螺山的海坛上。

海坛,便成为一个传承祭海活动的最佳场所,屹立在东海边上,将祭海的典仪一阵又一阵地翻卷着,大有潮汐不息、祭海不断的意味。

祭海,也从此有了一整套的仪式,有了一种新的理念,有了一个归宿,像穿巷行走的戏子重新回聚到了台面上,却又有了新的头彩。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