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挺进南极(上)

来源:施昌学   发布时间:2015-05-20 17:18:50 

施昌学

1983年,在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中,唯独中国还不是《南极条约》协商国。而按照规定,只有在南极建有科学考察站,并且独立开展科学考察的国家,才有权获得协商国资格。

1984年7月13日,刘华清主持海军首长集体办公会议,专题研究参加南极考察事宜。会议决定组建中国首次赴南极考察编队。10月15日,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挥笔为中国首次南极考察出征题词壮行:“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11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支南极考察编队从上海高桥码头解缆起航。

南极考察编队获批成立

1983年岁末,当国家海洋局局长罗钰如会商刘华清,希望海军支持并参与南极科学考察时,刘华清当即表态:“南极考察,海军义不容辞!”

南极洲,这个神秘而孤独的冰雪世界,被称为地球“第六大陆”。它在我们居住的这颗星球上整整沉寂了两亿多年,迟至距今170多年前才被人类发现。南极洲濒临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面积140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9.4%。自20世纪初叶以来,南极科学考察高潮迭起。至20世纪80年代,已有18个国家先后在南极建立了140多个常年考察站、夏季考察站、无人自动观测站和临时避难所。美国、苏联和阿根廷等国平均每年在极地越冬的科考人员甚至多达200名以上。

1983年5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7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南极条约〉的决定》,中国正式成为《南极条约》缔约国。但是,要在南极事务中享有发言权和表决权,还必须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而按照规定,只有在南极建有科学考察站,并且独立开展科学考察的国家,才有权获得协商国资格。斯时,在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中,唯独中国不是《南极条约》协商国。

1984年6月12日,一份由国家海洋局、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国家科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和外交部联合具名的《关于我国首次组织编队进行南大洋和南极洲考察的请示》,呈报国务院和中央军委。

6月25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批复:由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国家海洋局、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联合组成首次赴南极考察编队,并在南极建立中国第一个科学考察站,开展多学科综合考察。

为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刘华清与罗钰如一致决定,将中国考察编队定名为“625编队”。

邓小平为考察队题词壮行

我国在南极建立考察基地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和平利用和有效保护南极作准备。作为履行“和平使命”的又一重大创举,刘华清对海军参与南极考察的战略意义与未来价值寄予厚望。

派遣舰艇和海军官兵参与南极科学考察完全符合国际惯例。《南极条约》规定,南极是非军事区,任何国家不准在南极从事军事活动和核武器试验,但不禁止为了科学研究和任何其他和平目的使用军事人员或军事装备。因此,不少国家甚至直接由军队负责,派出舰艇、飞机参加南极考察活动,有的南极考察站还设有气象火箭、高空大气物理探测火箭,直接或间接为本国军事服务。

1984年7月13日,刘华清主持海军首长集体办公会议,专题研究参加南极考察事宜。会议决定:派遣北海舰队J121号远洋打捞救生船、搭载海军航空兵舰载直升机一架,与国家海洋局“向阳红10”号远洋科学考察船,共同组成中国首次赴南极考察编队。为提高舰艇指挥员的远航能力,积累远洋航行经验,当时选派了部分舰艇军官和院校教官组成实习队,随J121船进行远洋航海实习。

会后,刘华清专门向北海舰队和海军航空兵下达指令:8月15日前,J121船应完成直升机着舰训练和船上加装航空系统的出航前检验;8月15日至10月底,进厂完成相关设备加装与改装;11月进行出航前最后准备。

9月16日,海军司令部向各舰队和有关院校下发通知,组织舰艇干部随J121船远洋航海实习,实习队共由70人组成,其中实习学员52人。

对远洋航海实习队学员的选拔,刘华清提出了明确而严格的要求:必须是经过院校学习,年纪轻,具有较好航海理论基础,能培养作为远洋航行的骨干。就其业务水平而言,必须是合格的驱逐舰、护卫舰、潜艇、大型辅助船正副舰(艇、船)长和能独立值更的航海长,能独立工作的舰队、基地、潜艇支队、驱护舰支队、有大型辅助船的大队航海业务长,经过系统培训的院校新任职航海教员。

这是继1983年5月跨岛链远洋航海实习之后,刘华清再次大规模组织舰艇指挥员远洋航海实习。在他看来,通过远航南极,培养造就一批具备远洋航行经验的舰艇指挥人才,有长远影响和战略意义。

10月15日,正当考察编队厉兵秣马、整装待发之际,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挥笔为中国首次南极考察出征题词壮行:“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

极地科考新纪元开启

11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支南极考察编队,从上海高桥码头解缆起航。海军参加南极考察任务的官兵共计308人,编队总指挥由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德鸿担任,海军某基地参谋长赵国臣被任命为编队副总指挥兼海军指挥组指挥员。

出征前,刘华清亲自审查并批准了海军航海业务长唐建华主持制订的考察编队航行计划。唐建华时年58岁,1953年毕业于大连海军学校,是刘华清的学生。作为人民海军自己培养的资深航海专家,30多年来他参加过多次重大远洋航海活动,亲手绘制了一条条新的航线,被誉为“新航线的开拓者”。经过科学论证、反复推敲,他和几位航海专家终于在一张淡蓝色的海图上画出了一条从中国通往南极的深红色航线。

映入刘华清眼帘的是一条何等绵长、何等艰险又何等辉煌的航线啊!编队在一个月之内要横渡浩瀚的太平洋,穿越93个纬度,跨过180个经度,航途不停靠任何港口,直插南美最南端的乌斯怀亚港。往返航程2.3万多海里,等于绕地球一圈还多。途中,编队要航经两个台风生成区、数个岛礁区和狭窄水道,穿越“咆哮的西风带”,闯过被称为“航海家坟墓”的德雷克海峡。在南极海域,风向不定的强大气旋,随波逐流的巨大浮冰和冰山,更会严重威胁编队的安全。……查看全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30424/86894.s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