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女子喜欢红色的衣饰,据说是因为受了妈祖的影响,在民间传说中,天后娘娘从小到大几乎都是穿着红色衣饰。
天津的女子喜欢红色的衣饰,据说是因为受了妈祖的影响,在民间传说中,天后娘娘从小到大几乎都是穿着红色衣饰。成神后,在海上搭救遇难的人时,也是身着红衣,或化成红色大鸟,或抛下一根红绳。在天津建城600年的历史中,妈祖文化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与这个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先有娘娘宫,后有天津卫
至今,天津民间仍然流传着“先有娘娘宫,后有天津卫”的说法。
妈祖,原本为闽、粤一带民间信仰的神灵,之所以传到天津,这要归于漕运的原因。金朝灭辽后,将都城迁至燕京(今北京),并改燕京为中都,几十万居民及庞大的政府机构、驻军所需的粮食及其他物资,大部分是从山东、山西、河南等地征集,由运河运至中都。大批的漕粮经过今南运河、滏阳河、滹沱河、子牙河、大清河汇集到今天津地区,由此再转运至中都。卫河与海河交汇处的旧三岔口西南一带,就是河运漕粮的起点和转输点。由于地势较高,成为理想的天然码头,并随着漕运和制盐业的不断发展而成为航运的重要枢纽。金王朝于贞佑元年(1213)后又在这里建立“直沽寨”。从此,三岔口一带便由单纯的漕运枢纽开始发展成为漕运与军事相结合的畿南重镇,并为天津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于元代的漕运所使用的舟师水手多为闽浙一带的南方人,他们世代在水上和风浪打交道,常年在极端危险的环境中作业,养成了“不拜神仙不上船”的习俗,而这些人心目中的保护神就是从宋时就得到敕封的湄州女林默。他们在往来于直沽的过程中,逐渐将自己家乡的信仰风俗带入到了这里。
而这时元朝皇帝为迎合漕运船工们,并使刚刚恢复的河漕顺利进行,便于至元十五年(1278)对妈祖进行了第一次敕封,封号为“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
也就是大约在这个时候,在河漕的起点,天津第一座天妃宫就在位于三岔河口、天津城东东门外的海河西岸建立起来。当时叫“天妃灵慈宫”(民间俗称“娘娘宫”)。因其地处海河西岸,故民间也称其为“西庙”。这也是历史上第一座受皇封的妈祖庙。
后来每到过年,宫南宫北大街就热闹起来,年节需要的各种杂货和庙内前院的儿童玩具,吸引了大量游人。而且早年间,天后宫内就有许多由配殿改成的商业店铺,卖剪纸窗花、吊钱儿、金货(即纯金首饰)以及金鱼等都是非常有名的。而街上又有空竹、绒绢花、鞭炮、剪纸、吊钱儿、肥猪拱门、各种神码儿、香烛、干鲜货……万商云集,百货罗陈。为后来城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如今,天后宫及其宫南宫北(现在叫古文化街)仍然是春节期间本市最大的年货市场,年味也最足。
城市的守护神
如今在天津,知道“妈祖”这个名称的人不多,很多人却都知道闹市区的天后宫里供奉着的天后娘娘。
当妈祖信仰传入天津后,很快便与天津地方的民俗文化相融合,使天后这位海神,在天津域内的流传过程中,逐渐演化为福佑万方、有求必应的居家保护神。市民们亲切的称她为“娘娘”。
今年72的刘尚香老人回忆,多年来,婚后不育的妇女就有到天后宫去拜娘娘的习俗,向天后娘娘求子。因此,天后宫内香火不断。
刘奶奶说,有钱人家的妇女,会用红绒线在在天候娘娘神像前拴走一个一寸大小的泥娃娃。并留下可观的香资,而生活较贫穷的人家则要悄悄地偷一个揣在怀里带回家。叫“偷娃娃”。
一旦妇女怀孕生下孩子后,先得去天后宫还愿,大致过程是这样的:先要在市面上的洗娃娃庄塑9 9个同样大小的小泥娃娃送还给送子娘娘像前,然后将自己拴走的小泥娃娃重新加泥塑成更大一些的,带回家中并在神佛龛旁边供养起来,将其视为自己的长子,而自己亲生的儿女则要排行老二。因此泥娃娃也称“娃娃大哥”或“娃娃哥”。
如今,很多几代同堂的“老天津”家里,还供奉着“娃娃大哥”。每天吃饭时,家人都要在娃娃大哥的像前放置食物碗筷,过年过节时还要为其添置新衣服。而且每年还在到洗娃娃庄去“洗”一次娃娃,即为塑像重新加大,视为长了一岁。年复一年,许多人家的“娃娃大哥”从穿肚兜的的小孩一直要“长”到留胡须的老者。与此同时,随着其真弟妹的长大,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娃娃大哥的辈分也随之增长,由娃娃大哥升为娃娃大爷、娃娃大舅、娃娃爷爷、直至太爷……倘若父母相继亡故,娃娃大哥要由真弟弟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永远供养着,因为人们认为所有的子孙都是由“他”带来的。
除了赐子,妈祖信仰还出现了其他功能,就是保佑初生的婴儿免于遭受痘疹之类的传染性疾病,再到后来,成为了保护万家的城市保护神。
古有皇会,今有旅游节
皇会,本来叫“娘娘会”或“天后圣会”,是旧时天津民间为庆祝天后诞辰而举办的祭祀庆祝活动。改名叫“皇会”,与清代的康熙、乾隆两位皇帝有关。他们曾频繁地驾临天津,早就惊动了由盐商、钱商、粮商等富商大户们支持并操办的天津各色老会、圣会。那些平时自娱自乐或为庙会、香会各呈演技的老会、圣会很自然地又成了接驾和送驾的仪仗队,并在原来歌舞表演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迎送皇帝的内容。又因为先后受到了康熙、乾隆二帝的封赏后才逐渐形成被称作“皇会”的。
在当时,倘若沾上了“皇”字,那还了得吗?于是,天津皇会的名称也就愈叫愈晌,以致各乡县甚至各省之间,震于 “皇会”之名,届时纷纷从水陆两路涌来观看,更加扩展了皇会的名气。成为当时全国各省惟一的神话盛事。
今天的天津人尤其是老人们仍然对其津津乐道,百谈不疲。因为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天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历史。如今,每年一届的妈祖文化旅游节就再现了当年的盛景。在9月20号开幕的第三届天津妈祖文化节上,由天津地方花会、环渤海地区花会与宝岛台湾民间艺术团等20支队伍800余名演员组成的踩街表演队伍绵延1000余米、踩街3公里,进行各具特色的民间表演。
如今,妈祖文化已经成为了天津的一张历史名片,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信众到天津朝拜、旅游。从台湾台北市来到天津的林丛越先生说:“对于很多台湾人和海外的华侨来说,妈祖文化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我们到天津来就是来寻找一种传统文化的根源,大家所讲的很多有关的妈祖的事迹虽然都披着神秘的外衣,却无不包含了真善美的价值和道德的内涵,都寄托着平民百姓的良好愿望,这才是妈祖文化的生命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