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种混养模式重建海水池塘生态

来源:陈萌   发布时间:2013-07-03 10:14:39 

陈萌

过去我国传统海水池塘养殖模式往往采取高密度、单养的形式,不仅饲料利用率低,而且对环境负面影响严重。现在有这样一个团队,他们将鱼、虾、贝、参等海洋动植物进行17种巧妙搭配混养,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前不久,这个由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董双林教授等人研究的“海水池塘高效清洁养殖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董双林说:“该项目充分利用了池塘的空间、时间和饵料资源,重建了滩涂池塘养殖生态系统,实现了主养虾、刺参、梭子蟹、牙鲆等海水池塘的高效清洁养殖,使投入的饲料利用率大幅度提高,池塘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养殖产量和效益增加,排污明显减少。”同时,研究团队在生态防病、水质调控、环保型饲料等关键技术和产品方面也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为我国海水池塘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养殖模式和关键技术支撑。

海水养殖类群具多样性更宜混养

我国传统的淡水池塘鱼类混养已有800多年历史,这一养殖方式迄今还广为世人称道和采用。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海水池塘养殖却几乎全部采用单养模式。

据董双林介绍,这样的养殖模式存在弊端。以对虾单养为例,由于对虾可直接摄食的天然饵料种类十分有限,养殖池塘中大量的天然饵料资源不但没有被对虾利用,反而成了污染物沉积到池底或排到了邻近海区。同时,池塘中还有很多对虾不可利用的溶解有机物,这些物质排放后也会对海区造成污染。

“与淡水养殖以鱼类为主不同,我国海水养殖类群包括鱼、虾、贝、藻、参等,更具多样性。”董双林说,“海水养殖类群的多样性为我国开展海水池塘综合养殖这一高效生态的养殖模式提供了更好的物质基础。因此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将鱼类混养理念进行了进一步延伸和扩展。”

科学搭配 改善水质 减少污染

“这17种养殖模式可不是将鱼虾随意组合。”董双林表示,它们的搭配都有一定科学依据。比如对虾、毛蚶和江蓠的搭配,是通过养殖生物间的营养关系实现养殖废物资源化利用。毛蚶是滤食性贝类,可以滤食池塘中对虾的残饵、粪便及浮游生物;江蓠可以吸收对虾和毛蚶排出的尿素、氨氮等,其光合作用还可为对虾、毛蚶提供氧气。这样的组合可改善水质,提高产量,减少污染物排放。

再如,刺参、对虾、海蜇和扇贝的搭配则通过不同生态位养殖生物的合理搭配实现养殖水体时间、空间、饵料资源充分利用。传统的刺参养殖以单养为主,由于刺参夏眠习性会造成池塘夏季空间和天然饵料的浪费,同时由于刺参只能摄食水体底部的食物资源,还会造成水层中饵料资源浪费。该模式利用刺参夏眠期间放养一茬对虾,充分利用了池塘夏季“浪费”的饵料资源;利用海蜇和扇贝在水层中轮养,持续利用水层中的浮游生物资源,海蜇和扇贝的粪便沉积到池底后又为刺参持续提供了饵料。

3年新增产值达24亿元

董双林将海水池塘综合养殖的好处概括为4点:通过在主养对虾或鱼类的池塘中配养滤食性鱼类和贝类,加强对池塘颗粒有机物的利用过程,使主养动物的残饵、粪便及浮游生物被有效利用;通过配养大型海藻,不仅主养动物的排泄物(尿)可以成为海藻的丰盛肥料,还可改善水质,减少污染物排放;通过不同生态位养殖生物的合理搭配可以实现养殖水体时间、空间等资源的充分利用;综合养殖还可以实现生态防病,如鱼类摄食病虾可减少病害传播,滤食动物和大型海藻可改善水质、提高养殖对虾的免疫力等。

在董双林等人持续20年的研究过程中,他们一直坚持边研究边做示范、推广。他们通过会议、培训班、生产示范现场会等形式发布技术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海水池塘高效清洁生产。自2006年起,他们还将研究所取得的技术成果,在山东省荣成市、浙江省象山县、辽宁省东港市、江苏省南通市等地集成应用。从2009年~2011年的3年时间里,累计推广应用面积5.77万公顷,新增产值24亿元,新增利润13亿元。……查看全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30328/86123.s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