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和市场疲软逼迫福建连江鲍鱼业寻求转型发展

来源:福建日报   发布时间:2013-07-03 10:14:45 

新华社记者 苏杰 胡善安

年末春初是鲍鱼销售旺季,但去年底至今,福建江县鲍鱼大量滞销压货,价格较往年同期下降。

业内人士认为,赤潮和市场疲软使连江鲍鱼产业陷入困境,鲍鱼产业应从合理布局、科学养殖、提振内需、拓展外销、精深加工等方面拓展转型,寻找发展新路。

鲍鱼之乡

连江县享有“中国鲍鱼之乡”美誉,鲍鱼养殖始于1989年,经科研人员和渔民10多年实践,总结出一套适合当地环境条件的养殖技术和方法,形成海上筏式和陆上工厂化养殖两种鲍鱼养殖方式。养殖品种以杂交鲍为主。

据有关部门统计,2011年,全国鲍鱼产量7.67万吨、福建省产量6.04万吨、连江县产量2.2万多吨。连江县鲍鱼产量占全国总产量29.7%,产值达25亿元。

在我国近海捕捞资源日益衰退情况下,养鲍业的兴起,既实现了渔区产业结构调整,又解决了沿海闲散劳动力的出路,增加了群众收入。连江县目前从事鲍鱼养殖的有1万多人,从事育苗2000多人,从事销售近千人。鲍鱼以海带、龙须菜等为饵料,又带动了海带养殖业发展。连江鲍鱼养殖业已形成苗种培育、饵料供给、销售运输、加工包装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鲍鱼养殖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连江不少鲍鱼养殖户通过养鲍鱼走上致富路。一位养殖大户说自己养鲍鱼已18年,获利丰厚。现在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正常情况下年销售二三千万元,利润近千万元。

但2010年开始,由于海带、龙须菜等饵料价格和用工成本上涨,鲍鱼养殖的利润、效益持续下降。

量价齐跌

连江县鲍鱼行业协会名誉会长黄盛章说,十多年来,连江县鲍鱼养殖业发展健康,但去年遇到较大困难,先是遭到赤潮袭击,后是市场疲软,滞销压货。

去年四五月间,连江、平潭、罗源、莆田等海域遭遇赤潮,连江县减产7000吨,但收益没降,去年10月鲍鱼销售达到较高价位。去年底开始消费受到抑制,鲍鱼、海参、鱼翅等高档消费品销量下降,连江鲍鱼销售一路走软。

记者来到连江县黄岐镇后仑村海湾,实地察看鲍鱼生产销售情况。养殖大户老李叫工人从海水中拉起整箱的鲍鱼给记者看。他说:“第一次遇到滞销价跌,压货严重。”

老李说,正常年景大鲍鱼海区收购价每斤二三百元,目前只有100多元;小鲍鱼原本一斤可卖八九十元,现在只有60多元,近两三个月销量明显下降,价格一路走弱。

养殖户肖忠登说,去年他投入300多万元,因赤潮损失了60%,剩下40%,但目前一个都没卖出,因为价钱太低无法接受。

据老李和肖忠登介绍,往年销售旺季,奇达码头上,每天都有八九十辆甚至上百辆汽车收购鲍鱼,现在是销售旺季,才有二三十辆,有时一天一辆车都没有,非常冷清。

科学发展

业内人士指出,连江乃至福建的海水养殖产业,包括鲍鱼、海参、大黄鱼等,很大程度上是群众依靠市场导向利益驱动发展,存在诸多弊端。去年遭遇赤潮和今春市场销售疲软,是鲍鱼产业风险和危机集中爆发。

鲍鱼、海参等高端消费品市场需求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公款消费基础上,这是一种畸形市场。

今后鲍鱼产业应实现市场分散化,通过提高居民收入和提振内需,让更多鲍鱼产品进入寻常百姓家;多养大鲍,积极开拓外销市场,增加出口;在精深加工上下功夫,生产更多罐头、即食包装、速冻保鲜产品、干品等加工产品,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分散市场风险。

鲍鱼产业发展规划滞后,无序养殖盛行,在利益驱动下一哄而上情况严重。由于区域养殖密度过大,环境污染风险加大,易导致赤潮、鱼病等,造成严重损失。

专家指出,应加强养殖规划,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倡导科学养殖,降低养殖密度,保持水流畅通、提高水体交换能力,促进健康有序发展。

黄盛章指出,作为全国鲍鱼最大产区,连江必须建立相关交易中心或交易平台,连江鲍鱼还要树品牌,申请地理标志,商标注册。

养殖户和业内人士建议,应加大对鲍鱼等养殖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查看全文:http://www.shuichan.cc/news_view-125090.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